本报通讯员马忠
当婚姻亮起红灯,当“抢孩子”大战伤害幼小心灵时,有这样一群“家庭医生”用“望闻问切”之术“缝合”家庭裂痕。
“感谢你们让我们找回家的温暖。”近日,冯某夫妇将锦旗送到同心县婚姻家事调解室时,谁也想不到这对夫妻3个月前还站在离婚的悬崖边。2022年结婚的小夫妻,因婆媳矛盾与沟通不畅渐成最熟悉的陌生人。调解室负责人丁雪松发现,妻子白某的离婚诉状里藏着未言明的委屈:“婆婆总当着他的面说我不会带孩子……”而丈夫冯某的沉默背后是夹板气的煎熬。
“上门调解!”丁雪松团队直奔女方娘家。一场家庭会议上,调解员让婆媳分坐两侧,丈夫居中传递心声:“妈,她半夜喂奶您没看见”“老婆,妈偷偷给娃缝尿布到凌晨”……当积压的付出被“翻译”出来,妻子泪崩,婆婆叹气,丈夫红着眼搂住两人。如今,冯某学会当“双面胶”,白某每周主动接婆婆来吃饭,锦旗落款处一家五口的签名便是最好的疗效单。
王某和马某的离婚调解堪称“教科书级攻防战”:女方紧搂8岁女儿不撒手,男方甩出工资条证明抚养能力。
“让孩子自己选?太残忍!”丁雪松否决了双方的提议,转而启动“儿童权益评估”,播放女儿画作——“想和妈妈住,爸爸常来看我”的涂鸦;出示幼儿园老师证言“孩子见爸爸就躲”。最终,男方垂下头:“我出抚养费,但每周视频两次。”签字时,调解员特意把协议写成陪伴时间而非探视权,让双方都松了口气。
这个由同心县妇联与法院联建的调解室,两年间已成为当地家庭矛盾的“解压阀”,年接案2334件,成功调解1160件,收到锦旗16面,成为群众信赖的“家庭急诊室”。
“调解不是简单地让步妥协,而是要让当事人在法理与情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同心县妇联主席张晓琴说。16面锦旗背后,是1160个家庭重新拾起的生活希望,更是基层治理中“法理情”交融的生动实践。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