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革命那年,妈妈16岁”

——听97岁抗战女兵穆辉的女儿讲母亲的故事

版名:时事
  本报通讯员何耐江杨嘉琪
  近日,在97岁的抗战老兵穆辉家中,看见老人坐在沙发上,电视里正在播放革命题材电视剧。
  “妈妈虽然耳背,加之脑梗导致逐渐丧失语言功能,但是只要播放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都会看一会儿。”穆辉的大女儿韩燕飞说。
  穆辉家中陈设简单朴素,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证件十分显眼,见证着战火纷飞的岁月。
  1928年4月16日,穆辉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马江村一个贫苦家庭。中学时期参加革命活动,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马江村村委会和妇救会领导的发动群众、传递情报、支援前线的秘密活动。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晋察冀军区预备医院二分院从事战地医院护士工作。由于在平津战役中救护成绩突出,她荣立两次三等功。
  “妈妈说过,那时候她们个子小、目标小,负责为敌后游击队送情报。冬天,她们会把情报缝在棉衣里头,来回交换情报。”韩燕飞说。
  1944年秋天,穆辉和妇救会同志用小推车满载粮食、弹药、布鞋、衣服等支前物资行进,忽然日军飞机投下炸弹,落在穆辉前面王大姐的身旁。危急时刻,眼疾手快的穆辉大喊一声“有炸弹,快卧倒”,便一个箭步冲上去,扑倒在王大姐身上。刹那间,炸弹爆炸了,幸运的是两人安然无恙。王大姐起来后紧紧搂住穆辉,连声感谢穆辉救了自己。
  “那时候,大家都评价说妈妈小小年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关键时刻能够冲上去,舍己救人。”韩燕飞说,有一次,妈妈看到一名八路军战士穿着露出大拇指的鞋,脚都磨出了血,便将自己的鞋脱下来穿在小同志的脚上,自己光着脚走回来。
  善于歌唱的穆辉常常把那首抗日救亡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给抗日战士听、唱给妇救会员听、唱给村民听,鼓舞前线战士打胜仗,鼓舞妇救会员支前有劲头,鼓舞村民种好地,多打粮食,支援前线。
  “爸爸妈妈都是老革命,常给我们姊妹讲革命战斗故事,教导我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韩燕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