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学生排好队等待乘坐公交专线回家。 本报记者马一萍通讯员马佳慧张勇
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同利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和利通区最大脱贫行政村,承接了同心县1097户5341名搬迁群众。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从生活细节的改善到治理效能的跃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在点滴变化中持续升温——
近日,同利村1097户村民家门上,蓝底白字的铝制反光门牌正式“上岗”。这些金属牌,不仅让医保、低保等民生服务“找对门”,更串起了移民村从“找不着”到“办得快”的民生跨越,见证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担当。
自2013年搬迁至今,村民家原铁皮门牌号早已“面目模糊”——字迹被晒成浅痕、漆面大片剥落,工作人员入户常需反复核对信息,甚至因定位不准延误服务,成了民生政策落地的“拦路虎”。
为此,自治区地质局驻村工作队迅速行动,一边对接派出单位争取专项经费,一边联系专业厂家定制铝制反光门牌。新门牌采用激光蚀刻工艺,蓝底白字搭配夜间反光涂层,即使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也能清晰反映出住户信息。“以前亲戚找不着家门,现在救护车都能精准定位!”同利村村民田志平说。
更暖心的是,这些新门牌并非孤立的“硬件”,统一规范的编号与街巷标识形成系统指引,配合村上同步建立的电子档案,实现了“按号定位、依号溯源”的服务闭环。“小门牌成了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底座’。”同利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波说,还将结合门牌信息升级网格化管理系统,让服务更精准。
今年5月,针对同利村67名初高中学生周末往返吴忠市区“转车难、耗时久”的问题,刘波带着队员逐户摸排,笔记本上记着“周五17:20二中放学、李小花住六组村东头”“周六11:30滨河中学补课结束,王强需带画板”等细节。经过协调,吴忠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定制的“周末班车”准时上线,每周五从两所学校出发,途经扁担沟镇同利村、西沟沿村等站点,覆盖周边102名学生。
“公交车把娃送到村口,几步路就到家了,不用我们专门去接,太方便了。”同利村村民李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