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今年暑假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大爆”的电影出现了,它就是《南京照相馆》。该片上映6天,票房就有6亿多,多方平台预测最终票房已达30亿元级别。电影讲述了1937年南京陷落之后,吉祥照相馆内一群普通人,从只求活命到冒险保存日军罪证并将其送出去的故事。靠着“像素级”还原的历史细节,普通人抗争的代入视角,《南京照相馆》收获了爆棚口碑,也让无数观众泪目。
在观众更买账喜剧电影、更希望在电影院获得快乐的当下,一部注定会让人看得揪心甚至泪流满面的电影,为何能成为爆款?又是什么驱动着观众主动走进影院,直面这段民族伤痛?答案或许就藏在一条高赞评论中:这不仅是电影,更是我们的来时路。
真实,是最大的“必杀技”,真实,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这部电影是有历史原型的,当年南京的华东照相馆,15岁的小学徒罗瑾,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偷偷冲印了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后来,他和另一位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照片成了后来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时,最硬核的“京字第一号证据”。这份历史的沉重,赋予影片无可替代的根基与灵魂。
导演用一种极其克制的镜头语言,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点。看这样一场电影,就是在打开尘封记忆,重温存档故事,观众也犹如上了一堂沉浸式且能刻进生命里的历史课。
从电影本身看,小小的吉祥照相馆,何以成为沦陷南京城中一处微弱的“避风港”?影片展现了命运的偶然与阴差阳错,但其最根本驱动力,是人性的良知在极端高压下不屈的萌发与生长。在日本侵略者将南京变成人间地狱背景下,照相馆内的主人公们,从“只求自保”到“守望相助”,从一门心思获得通行证这个“保命符”,到共同树立起“必须将真相送出南京”的坚定信念,直至最终完成“向死而生”“死后而生”的精神涅槃,他们每一次痛苦而勇敢的选择,都勾勒出清晰的人物成长弧光。这条弧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最真实的人性与精神底色,还有那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和家国情怀。
辜鸿铭在《论中国人的精神》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温良”,过的是一种心灵生活。这种“温良”源于深厚的同情心,并能释放出强大的情感力量。延展来说,这种“温良”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发自心灵的、对生命和道义的珍视与守护。《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也让中国人的“温良”具象化了,人们从中能感受那份足以穿透历史阴霾的磅礴力量。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历经苦难却屹立不倒,这份来自心灵与情感的力量,也是答案之一。
什么才是好的历史片、战争片?有两个金标准,其一,主题一定是“反战”的;其二,能反映人性复杂,折射人性光芒。这两点,《南京照相馆》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无论是对真相的坚守,对和平的呼唤,还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精准捕捉,对那份源自心灵深处的“温良”的展现,都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穿越时空的共情共鸣。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铭记历史,是为了拥有一种永不重蹈覆辙的清醒。网上不乏有家长纠结:“该带孩子去看吗?想进行爱国教育,又怕画面过于残酷。”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我们更需认知到:历史本身就在那里,真实、沉重、无法回避,更不容抹杀。让孩子了解这段民族深重的苦难,其目的绝非在他们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而是为了让他们深刻理解,这是我们共同走过的、浸透血泪的“来时路”,并明白“吾辈自强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的朴素道理。摘自《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