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军民齐携手 续写双拥新篇章

——新时代吴忠双拥工作记

版名:专题
    端午节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红色移动讲堂暨英烈故事宣讲活动进部队。

    送书法文化进军营。

    开展送科技、法律、健康进军营活动。

    顾金海少年军校国防教育开学第一课。

    驻吴部队进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

    举办吴忠市首届军地篮球邀请赛。

  今年4月23日,喜讯传来!我市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功蝉联“五连冠”。
  吴忠是宁夏重要的革命老区,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战争年代,吴忠人民在烽火连天中,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和平时期,“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口号从这里叫响全国。如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正是吴忠儿女赓续“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的有力见证。
  进入新时代,吴忠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赓续双拥光荣传统,持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绘就了新时代吴忠双拥工作的壮美画卷。
  高位推动共筑双拥“同心圆”
  最伟大的力量是齐心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高位推动,顶层设计显担当。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高标准落实“五个纳入五个优先”。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监督,带头参与双拥活动、经常关注双拥工作,足迹遍布驻吴部队,市、县两级召开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等80余次,双拥工作纳入市人大、市政协、吴忠军分区督导检查、民主监督、党管武装重要内容,军地齐心协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高标准推进,工作体系更健全。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抓、部门协同、军地合力、社会支持的双拥工作体系。制定创建规划,明确责任分工,双拥工作各项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精细化推进。641个四级服务中心(站)延伸触角、积极作为,“全覆盖、网络化、层层抓”的工作体系不断巩固。
  高效运行,工作机制更完善。印发10余项政策和30余项工作制度,双拥工作机制更加规范高效。军地合署办公,畅通军地协作共建机制,严格落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军政座谈会、党管武装述职等“五项制度”,实现军地有事共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调联动。党政军主要领导常赴部队调研,解决涉军事项230多件(次),赢得部队高度赞誉。
  卯榫相接,环环相扣。这一系列制度机制和举措,搭建起全市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四梁八柱”,为全市双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军地配合、社会参与”的双拥发展新格局,有力保障了双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精准服务提升拥军“暖实力”
  近日,在驻吴某部营区门口,王晓艺等军嫂和几十名战士坐上了“拥军班车”。半个多小时后,军嫂和战士们在吴忠万达广场公交站台下车,步行几分钟去购物。把解决该部官兵及家属到市区的通勤问题列入当年“办实事、解难题”清单,从开通至今3年多的时间,应官兵需求变化,公交线路也在不断优化。对于部队官兵和随军家属来说,我市在全区率先免费开通的“拥军班车”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部队需求延伸到哪里,拥军支前便拓展到哪里。落实好各项政策是稳军心、固长城的关键之举。围绕“前沿”支持改革强军,全市累计投入1.73亿元为部队划拨土地、减免规费、建设训练基地。落实军地“双清单”需求事项43项,保障重大演习和移防任务14场(次)。持续开展“兵妈妈谈心”及“六进”军营活动100余场次。配置移动取款机、流动图书站等解决部队实际需求,“拥军班车”“拥军专线”,拥军服务得到高度好评,吴忠保障执行任务部队调整轮换专项任务受到宁夏军区和自治区政府肯定。
  后方无忧,前方无畏。我市倾力解决官兵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
  大力实行“积分制选岗+精细化推岗+精准化安置”和“县级岗位+市级统筹+跨区选岗”方式,高标准安置转业军官和退役士兵133名,解决324名军人子女入学、21名随军家属工作调动及35名单身官兵婚恋等问题。投入1.23亿元足额发放义务兵优待金和优抚金。完成1492名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解决765名退役士兵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发放安置资金3413万元。全市227名财政供养退役士兵待遇得到妥善解决,推动330名在岗非在编退役军人同工同酬。
  2024年7月23日,吴忠新区医院正式挂牌为“拥军医院”,全市现役、退役军人及军属来就医可享受多项优惠服务。我市把做好双拥工作与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优抚对象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市社会化崇军拥军已成为社会各界的自发行动,3000多家崇军行动合作单位和3条崇军商业街不断织密全域“崇军网”,实现崇军单位目录化、项目清单化、承诺责任化、服务特色化,涵盖了餐饮、医疗、交通、商超、旅游等10大领域的优惠,小小“优待证”饱含浓浓崇军情。
  双向奔赴赓续军民鱼水情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根叶叶心连心。驻吴部队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主动投身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等重点工作,有力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青铜峡市青铜峡镇同进村帮扶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裁剪、轧制。据了解,同进村帮扶车间成立于2017年,在驻青某部的帮扶下,可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家门口的厂子让附近的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军民互动。驻吴部队积极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和高标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不断厚植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深。先后出动7200多人次参加抢险救灾、黄河金岸马拉松赛事等急难任务,连续26年参与驻地生态建设。吴忠军分区投入1238万元助力“党支部提星、产业提效、助学提志、乡风提味”四大赋能工程。武警吴忠支队投入230多万元精准帮扶同心县下马关镇张家树村。68216部队连续6年投入213万元帮扶同进村产业发展,2021年被中央军委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驻军部队发挥自身优势,每年帮助地方院校开展学生军训,组织国防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常态化开展“百场国防形势报告”等活动,着力打造朝阳少年军校等特色国防教育品牌,同心县韦州镇红星完全小学获评全国“八一爱民学校”,4所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坚持开学“第一课”师生视频连线西藏边防连与大连海防连队,“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成为城连共建连队共识。
  我市聚焦破解村党支部书记人难选的问题,着力发挥退役军人政治素养高、责任心强、敢闯敢干的优势,选派197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在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退役军人自发组建“志愿者突击队”“橄榄绿服务队”等53个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了志愿服务构架,开展志愿活动,做善事、办实事,传递真善美。吴忠市利通区蓝天救援队赴河北省沧州市开展抗洪救援,受到社会好评,展现了退役军人服务社会的时代风采。 
  文化引领唱响双拥主旋律
  双拥工作要长远,必须要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我市通过常态化、长效化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在全社会不断强化双拥意识、厚植双拥文化,夯实军民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市委、市政府围绕深挖“红色富矿”,整合现有军地共建资源,大力实施涝河桥烈士陵园、余家桥烈士陵园整修项目,在全区率先建成军休老年大学,成为全区示范样板,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中主阵地作用日趋凸显。连续10年在主流媒体开设“双拥在基层”专栏,抗美援朝老兵哈生贵短视频入选纪录片《1950跨过鸭绿江》,在新媒体官方账号获点赞400多万,被评为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首创的“老兵宣讲团”成为吴忠“双拥+民族团结”品牌,在全区全域推广。
  拥军载体不断升级。漫步街头,车站、医院、旅游景点,拥军爱军标识处处可见,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打造了“老兵永远跟党走”“老兵宣讲团”等特色服务品牌,连续5年举办“兵眼看吴忠”作品展,成功举办“你好,双拥模范城”全媒体宣传活动,微电影《妈妈》荣获全国双拥主题作品三等奖,《一封未寄出的感谢信》、小说《冰山红嫂》等文创作品不断厚植双拥文化底蕴,“‘吴’尚光荣、情有独‘忠’”双拥品牌熠熠生辉……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双拥典型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培树双拥典型,先后涌现出3名全国、13名自治区先进典型,发挥了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今,双拥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已经融入群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情怀,凝结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串起了个人、家庭、国家的“同心圆”。
  双拥潮涌千帆竞,军民同心万象新。回首往昔,吴忠儿女奋力书写双拥答卷,收获满满;展望未来,吴忠将继续秉持赤子之心,谱写新时代军民团结的壮丽篇章,为强国强军汇聚磅礴力量。本版文图由吴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