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工博
《浪浪山小妖怪》电影里的“浪浪山”在哪里?
一些喜欢旅游的观众看完会心一笑,“浪浪山”的山,是山西的山。电影中不少场景能在古建筑大省山西找到原型:墙上题着醒目“庄严”二字的大同浑源永安禅寺、窗户如两只大眼的太原晋祠水镜台、有着莲花瓣一般开口的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让《浪浪山小妖怪》有了底气。
这样的底气绝不是简单地将历史文物“复制粘贴”至大银幕上。《浪浪山小妖怪》组建超600人的制作团队,打磨1800多组镜头,制作2000多张场景图,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融入电影镜头的光影空间感,“让笔墨去构造镜头,而非用镜头去表现笔墨”。比如小猪妖的两颗獠牙的弧线,是花了大工夫才保留住的手绘感。
这样的画风让不少观众想起童年夏天看国产动画的场景,情怀分拉满。这样的风格能在上美影过去出品的许多优秀动画电影中找到脉络:《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无不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难怪也有人说,“浪浪山”在上海。不仅因为这部电影是实打实的上海出品,更因为这部电影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了故事表达,从经典故事出发传递出当代精神,这样的创新颇具上海风格。
小猪妖积极正向,蛤蟆精保守投机,猩猩怪是社恐,黄鼠狼精则是个强忍的话痨……尽管同样脱胎于神话故事,《浪浪山小妖怪》的角色性格鲜明,让许多年轻观众看到的是自己和身边人。主人公小猪妖没能获得大王洞的“编制”,还在搞砸大王交代的任务后组团假冒唐僧师徒“西游取经”……看似天马行空的故事却紧扣当下生活,观众在虚构的角色中照见自己,因此共情、感动甚至破防。例如片中小猪妖为了得到妖怪教头赏识,竟然用一身鬃毛肉身刷锅,让不少观众联想到职场“内卷”。正如导演所言,片中许多笑点、泪点,都来自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有扎根于生活的文艺作品,才会具有能量和感染力,予人启迪。
或许,“浪浪山”其实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与《西游记》相关的故事有很多,但《浪浪山小妖怪》第一次把视线聚焦到那些在书中和其他影视作品中一笔带过的“背景板”人物,正如电影的英文名“Nobody”。
如果不能成为孙悟空那样能翻天覆地的大英雄,人生是否还值得认真对待?影片的主旨,映照当代人的心理困境。主角团出发之时,掺杂着各自的冲动和对现实的无奈,但在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中,他们磨砺意志、修炼心性,感悟“要是见死不救,取经又有何用?”
影片中小妖怪们经历悲壮的战斗,终究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名字。但那又如何,身为“无名之辈”的他们,却切切实实地改变了受助人的人生。这样的凡人善举,在生活中同样很多:不太会游泳却勇救溺水者的大学生、安抚情绪崩溃外卖员的爷叔、跟出走学生聊天的一线交警……凡人微光,点亮生活,彼此传递。
一部电影传递出的美、真、善,才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主创曾表示,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勇敢迈出第一步,“即使没有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那踉跄几里地也值得被歌颂”,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在路上——
正如影片结尾所说:“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