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6421人次困难劳动力精准推送岗位;新开发1355个乡村公益性岗位;为7604名监测对象代缴社保98.85万元——
“新学的包装技巧太实用了,效率翻倍,破损率大降。”8月12日,顺丰快递员罗建刚结束了为期30天的技能培训后满意地说。
这场由市人社部门量身定制的“订单式”培训,让50名快递员带着新技术重返岗位。而在同心县,脱贫青年马晓军手握崭新的A2驾照笑容满面地说:“政府补贴了6000元学费,结业后还给介绍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打出就业帮扶“组合拳”。市县两级人社部门组建就业服务专班,“5091000”热线全年无休,为6421人次困难劳动力“一对一”推送岗位;针对大龄、低技能群体,筑牢公益岗位“兜底网”——新开发1355个乡村公益性岗位,让无法离乡的群众在家门口领上工资,确保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务工的同心县豫海镇城北村村民白云,这几天趁着放假回家休息,白云说:“以前在老家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坐着政府安排的免费专车,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广东省务工,签了正规合同,月薪5300元,吃住都在公司,每月还能攒下钱寄回家。”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市县两级人社部门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持续加大对脱贫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年初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72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9.74亿元,脱贫人口务工累计规模总数76137人,80个帮扶车间累计带动就业752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604人,为7604名易致贫返贫监测对象代缴98.85万元社保费。
8月11日清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千亩枸杞基地,该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马成英和妻子已经开始采摘枸杞。“看准果柄一掐一个准。手速快的一天能摘80斤,稳挣120元钱。”马成英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说。
今年,我市人社部门统筹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58场次,针对脱贫劳动力发布专场招聘信息,推送就业岗位4200个。如今,这样的“点对点”输送已成常态。吴忠市利通区在8个乡镇巡回举办招聘会,把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青铜峡市推行“跨村联工”,组织6263人灵活务工;盐池县创新开发“码上就业”小程序,6000个岗位信息直达指尖;同心县开通10条务工公交专线免费接送群众。
“原本担心毕业后找工作会四处奔波,没想到人社部门把招聘会开到了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我已经和几家心仪的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感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日前,在利通区召开的乡镇招聘会上,来自该区金银滩镇的高校毕业生白路说。
我市重点关注脱贫劳动力中的就业困难群体,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兜底就业。“多亏了‘ 5091000’热线!”家住红寺堡镇的马梅花握着手机眼圈发红。丈夫重病后,让这个5口之家顿失主心骨。就业服务专班接到求助后,3天内帮她在社区公益岗上岗。“每月1860元工资,还能照顾病人。”更让她惊喜的是,通过“红寺堡e就业”小程序,几分钟就完成了灵活就业补贴申报。
与此同时,我市围绕特色产业和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采用“理论+实操”模式,开设养老护理、快递员、焊工操作等培训,实施重点群体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工程,结合脱贫劳动力培训意愿,将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群众家门口,让大龄、低技能群体在家门口端稳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