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一版)这次,在商事共享法庭调解员的帮助下,双方坐在一起面对面沟通,最终通过“调解+司法确认”达成和解。离开法庭时,周某特意送上锦旗说:“没想到在家门口,这么快就解决了难题,省时省力。”
打造调解纠纷“高速路”
商事共享法庭的“共享”精髓在于深度整合多方力量。它构建起“商事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分层过滤体系,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分流、实质化解。
8月7日,在商事共享法庭,法官助理杨柳与调解员马静同席而坐。当原告律师展示购销合同时,被告方突然说道:“我们认欠款,但对违约金计算有异议。”这一关键表态让庭审转向了调解轨道。调解员马欣随即提出分期支付货款的方案,法官也同步阐明司法确认的法律效力,双方在不断沟通中达成了和解,当场签署协议。
从立案到出具法律文书,全程仅用两天,大大节省了诉讼成本。“这得益于法庭的三重突破性设计。”利通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马晓波介绍,前端预防依托商会、协会,定期组织“法律体检”,为企业排查合同隐患;中端化解建立“调解员初调—法官专业指导—司法确认赋予强制力”三级递进机制;后端保障调解协议自动对接执行系统,触发“执前督促程序”,保障权益兑现。
据了解,法官团队自今年7月入驻以来,采用“1法官+1助理+1书记员+调解员”团队模式,共接收案件189件,其中115件通过调解、撤诉化解,涉案总金额达500多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诉累,高效化解了纠纷。
夜间亮起的“解纷灯”
为最大限度便利市场主体,商事共享法庭还打破时空限制,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式解纷链条。其中“夜间法庭”成为一抹亮色。
8月12日晚9时,商事共享法庭灯火通明。法官与调解员正在调解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因被告白天有重要事情无法参加,法庭便主动开启“夜间通道”。“真没想到法院晚上也能开庭。”被告庞某由衷地感叹。
“夜间调解的优势在于灵活性,真正按当事人的时间表来。”法官田林浩表示,这盏深夜亮起的灯,将化解矛盾的关口前移,及时避免了矛盾纠纷升级。法官们也主动“向前一步”,在办案中敏锐捕捉社会矛盾苗头,践行“抓前端、治未病”的诉源治理理念。
槌声在商事共享法庭一次次响起,解决的不仅是个案纠纷,更传递着司法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利通区商事共享法庭看似是法院职能延伸的一小步,实则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大步。它精准嵌入市场脉搏,以“共享”思维整合资源,以“便利”服务贴近需求,以“协同”机制提升效能,真正做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为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注入坚实的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