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更需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版名:理论
  马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2035年)》明确指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需从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确保政治方向上下功夫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在学校教育工作实践中,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使教育的政治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契合。从教育方针的制定到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坚持党的领导应贯穿始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坚实政治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精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代表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应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相契合,为学校教育提供明确价值导向。
  遵循教育规律,确保落地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文化背景科学制定,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保障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需严格遵循正确导向,坚决抵制任何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破坏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的行为,真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优化课程体系上下功夫
  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涵盖不同学科领域、教育层次与阶段。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育人潜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巧妙融入各学科教学,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学段的育人新体系,实现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
  开发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学校要深入挖掘并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历史遗迹及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开发兼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团结意识。
  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养。注重政治引领,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推动教师加强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觉悟与政治敏锐性,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等活动,确保培训内容覆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方法、课程设计及案例分析等方面。通过精准专业培训,培养一批具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力的教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保障。
  四、在深化教育内涵上下功夫
  增强文化认同,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内涵,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各民族的历史渊源与交流融合、中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内容,帮助学生厘清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夯实文化根基,增强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前往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场所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教育内涵表达方式。结合当代社会重大事件与热点话题,探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契合时代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思考与讨论问题,准确把握“四对关系”(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感悟各民族携手并进、共同拼搏的精神风采,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认同。
  五、在创新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强化实践育人,拓展教育实践内涵外延。学校要积极策划并组织学生参与校际、地区间文化交流活动,注重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衔接与融合,依托社会大思政教育资源广泛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充分发挥馆、校、社联动的积极作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让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与认同有形、有感、有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形式。运用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聚焦资源开发、活动设计、场景应用等关键环节,创新教育方法,探索多样化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互动性。利用VR(虚拟现实)或A R(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各地域生动逼真的民族团结教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的文化风情与历史场景,进一步凸显沉浸感与体验感,提升参与度和自主性。
  六、在强化教育评价上下功夫
  建立全面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需涵盖环境评价、保障评价、执行评价、效果评价、工作机制五个维度,全面客观反映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为教育决策优化和工作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目标与标准。评价目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展开,既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要加强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专项评价,全面精准反映教育成效与质量。评价内容需覆盖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实践活动等关键环节,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评价标准应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特点,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导向和依据。评价方法需综合运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方式,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作者单位: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