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蕾
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在高校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师资培养为基础,打造具有深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建强师资。在高校建设一支具备深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教学研讨、学术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促使教师在持续学习与交流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二是加强实践。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获取的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助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目标。三是重视科研。支持教师深化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坚实的学理支撑。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对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是优化教学设计。组织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以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为核心,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并结合课程内容与课程属性,精心打磨教学内容、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挑选教学案例,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二是活化教学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方法,在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学习兴趣,唤起其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共鸣。
三、以讲好故事为依托,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学生心灵
生动感人的故事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学生心田。一是要讲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故事。将“昭君出塞”“彝海结盟”“单家集夜话”等民族团结千古佳话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是讲好宁夏民族团结的故事。通过讲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创造宁夏繁荣发展、社会稳定业绩的历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走深走实。三是讲好典型人物的民族团结故事。例如,通过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不论哪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只要有了困难就要帮”的长期坚守事迹,拉近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信任与友谊,引导学生以榜样为引领,以身作则,用青春汗水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四、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体验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体验。一是指导学生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习社,围绕相关理论热点、政策法规、实践案例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论研习中进一步坚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同。二是支持学生成立民族舞蹈社、民族音乐社、民族手工艺社等社团,定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三是引导学生成立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以课外实践为纽带,助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行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将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关键环节。一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开展民族地区实地调研、民族团结主题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行统一。二是用好用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打造“体验式”“沉浸式”的行走课堂,探索形成“走、访、看、谈、拍”等实践模式,让学生体验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勇往直前的气概,见证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奋斗历程,感受宁夏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盛景,从而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作者单位: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