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同心筑梦

——吴忠市深入实施共富共享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版名:专题
    深秋时节,远眺罗山,美不胜收。

    盐池县盐州路街道利民社区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

    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巡防员开展防火和湿地资源保护巡查工作。

    在同心县预旺镇南关村黄芩种植基地,村民在田间收获黄芩。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灵白村,村民将捆好的韭菜装车。

  本报记者 丁宝萍 冯荣 马慧 见习记者 锁冰心 周志敏 李金汰 刘政锴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流淌过吴忠的胸膛,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着各族儿女的共同梦想。在这里,厂区里的机械轰鸣与湿地候鸟的啼鸣交织成曲,温棚里的果蔬清香与街头早茶的烟火气融为一体。吴忠,正用一场关于“共同”的生动实践,描绘出一幅繁荣共生、融合共荣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近年来,吴忠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实施共富共享行动,聚焦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三大领域协同推进,将民族团结的基因植入产业血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撒向绿水青山,将民生福祉的暖流注入百姓心田,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的新路径,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产业共生:一条产业链,千条团结线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保障。吴忠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围绕构建“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新型工业升级提质、特色农业增效提速、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
  在盐池县滩羊养殖基地里,回族养殖能手马俊手把手教汉族青年李明辨认优质牧草;一旁的电商直播间,蒙古族姑娘用流利的普通话推介“ 盐池滩羊”……这是盐池县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
  “ 过去各家养各家的羊,现在我们是共生共赢。”马俊指着标准化养殖园区说。盐池县全面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已成功创建成为滩羊全产业链典型县,获批筹建“盐池滩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盐池滩羊肉已进入全国50个大中城市、415家连锁超市和餐饮企业,开设销售点264家。“盐池滩羊”品牌价值达128.13亿元,位列中国区域品牌影响力百强榜畜牧类第一,2025年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第25位。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既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也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共同奋斗。
  同心县河西镇菊花台村设施温棚内绿意盎然,该村脱贫户马朝正熟练地采摘辣椒。“订单销售不愁卖,一座棚年收入8万元。”马朝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最初面对大棚种植,许多农户心存顾虑。为此,同心县开展“大走访”,镇村干部入户讲解政策、分析市场,与2853户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创新推行“党支部+村集体+农户+专家+农技人员”五级包抓机制,每座大棚由1名乡镇班子成员、5名镇干部、1名村干部和1名技术人员全程指导,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设施农业成为旱塬上的“绿色引擎”。政府给每座大棚补贴6000元苗木费,企业包销产品,农户零风险经营。在同心县预旺镇北关村葡萄大棚里,农户苏贵林边劳作边说:“只要用心种,不愁卖!”对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由村集体统一运营带动增收。如同心县王团镇沟南村将18座大棚收益的30%用于购买公益岗位,安置12名弱劳动力。
  近年来,同心县累计投资6.63亿元,发展设施农业9200多亩,建成温棚3112座,以“设施农业+产业化”突破资源瓶颈,让2853户各族农户端上“金饭碗”。当地着力打造“一乡一品”格局:河西镇种苹果,下马关镇发展人参果、枸杞,预旺镇规模化种植辣椒等,同时引进5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果蔬脆、果酱等20多个产品,提升附加值。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吸纳了各族群众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更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吴忠,特色产业如同一条条坚韧的纽带,一头连着民族团结,一头牵着增收致富,成为各族群众同心筑梦的桥梁。
  吴忠市以葡萄酒、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产业为支柱,构建贯通三产的全产业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葡萄酒产业形成吴忠市红寺堡区、青铜峡市、同心县三大产区,种植面积28万亩,占全国16%,建成酒庄47家,产品获国际奖项993个,综合产值达148亿元,带动1.66万户就业。牛奶产业建成三大奶源基地,存栏奶牛32万头,日加工能力8460吨,形成从饲草到加工、物流的完整链条,带动2万多人就业。滩羊产业以盐池县为核心,辐射带动红寺堡区和同心县,饲养量占全区46.8%,“盐池滩羊”成为高端羊肉代表品牌。冷凉蔬菜认证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025年上半年产值达12.25亿元;黄花菜综合产值达9.04亿元,“盐池黄花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相辅相成,产业振兴不仅成为凝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纽带,更编织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生态共护:一片湿地水,万羽同心鸟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根基。吴忠市紧扣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市目标,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深秋时节的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水波潋滟、芦花摇曳、候鸟翩跹。清晨,58岁的巡护员刘永山和队员开始了一天的巡查。这支由汉、回、满等多个民族群众组成的队伍,14年来用脚步守护着这片26.23万亩湿地。“看,那是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刘永山指着远处说。在他的记录本上,野生动物种类从几十种增至293种,其中鸟类达212种。黑鹳、中华秋沙鸭等1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此栖息,让这里成为真正的“鸟类天堂”。
  持续的生态修复结出硕果。近5年来,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53.4公里水系连通与清淤疏浚,栽植乔灌草木20多万株,修缮巡护道路62.6公里,新建防护围栏32.4公里,升级智能监控设备30多套,构建起“人防+技防”一体化联防联治体系。为解决“动物肇事”问题,自2022年起,保护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惠及1500多户家庭,累计发放补偿资金250多万元。这一创新举措让群众在保护中受益,推动形成了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积极转变。
  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三趟墩村村民宋全国对此深有体会:“以前靠地吃饭,现在靠生态发展。”退耕还湿后,村里用补偿资金发展有机苹果种植,如今,他们的苹果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远眺红寺堡区,翠绿的罗山巍然矗立,一条条绿色沟壑如灵动丝带。这座曾因过度砍伐而趋于荒漠化的山体,经过20多年修复,已成为红寺堡区最显著的绿色地标和各族移民心中的“母亲山”。
  作为重要生态屏障,罗山是抵御毛乌素沙漠南侵的关键。当地干部带领各族群众守水土、斗风沙,扎实推进生态治理,创造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近年来,红寺堡区投入4.2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六大工程”,森林覆盖率从9.61%提升至24.71%,林草综合盖度从30%跃升至75% 。如今,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红寺堡区告别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岁月,迎来了罗山叠翠的美景。守护罗山39年的护林员张占军见证了这场巨变:“现在植物郁郁葱葱,雨水充沛,山越来越绿了。”
  从共识到行动,吴忠市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修复了自然环境,更重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理念已内化为各族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外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在共同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深刻体会到命运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关系。
  民生共富:一个都不能少,一起向未来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吴忠市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围绕产业、就业与社会融入三件大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持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灵白村韭菜种植基地,一片翠绿映衬着农户忙碌的身影。这片由村集体主导、25户村民参与的基地已成为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就业的“聚宝盆”。“在这儿务工一天能挣300元,还能照顾家里,大家都干劲十足。”村民李保琴说。依托优质水土资源,该基地创新采用大田与温棚相结合模式,产品远销西安、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促进增收与民族团结的沃土。
  在吴忠市同立服饰有限公司,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员工马燕刚刚领到2800元工资。“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同事,更是一家人。”该公司负责人马芳荟说,各族职工同车间共班组,企业成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 以前打工靠碰运气,现在政府牵线,工作稳定还有补贴,日子更有奔头了!”同心县王团镇脱贫户马如宝领到就业奖补后高兴地说。
  同心县创新打造专业化劳务经纪人队伍,通过系统培训建立起“村有合作社、县有经纪人、外有工作站”的服务体系,王团镇联合村推行“村党支部+劳务合作社+经纪人”模式。
  中职毕业生马小军在经纪人的帮助下,成功对接广东惠州电子企业就业。“工作满3个月,收入达1万元,我对未来充满信心。”马小军说。劳务经纪人石海龙说:“我们就像一座桥,连接着家乡和远方。”今年石海龙已带动200多人外出务工。
  截至目前,同心县已为8245户家庭发放就业奖补2772.9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16万人、创收17.6亿元,真正实现“输出一人、稳定一户、增收一片”。
  作为全国最大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安置区,红寺堡区将民生改善置于突出位置,将85%的财政收入投入民生,建设零工市场,发放务工补贴4056.78万元,转移就业4.91万人,创收8.3亿元。“暖心工程”让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3% … …
  大河奔流,不分昼夜;民族团结,生生不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上,吴忠正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谱写着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