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荣丁宝萍金方华见习记者锁冰心董泊麟刘政锴
  近年来,我市整合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力量,深入实施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对老弱病残、脱贫监测户等特殊困难群众持续深入开展关心关爱帮扶活动,推动兜底保障与社会融入同频共振,让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落一人”。
  让困难群体
  在岗位上“自我造血”
  早上六点半,盐池县花马池镇沟沿村的脱贫监测户王敏穿上橙色护林员马甲,扛着铁锹开始了新一天的巡山工作。沿着熟悉的山路行走,她的目光敏锐地扫过每一片树林,不时停下脚步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
  “这片柠条林是去年新栽的,防火是头等大事。”王敏语气坚定地说。今年50岁的她,曾因丈夫不幸去世、大女儿残疾陷入困境,被列为脱贫监测户。2022年,盐池县推行生态扶贫政策,面向脱贫监测户专设生态护林员岗位,为她的人生带来转机。经村委会推荐和林业部门培训,王敏正式上岗,年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村里给我安排了护林员和公益性岗位,月收入1000元,既能照顾家庭,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孩子们也一直受到帮扶,今年我的二女儿考上大学,还获得了2万元学费资助。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王敏动情地说。
  在盐池县青山乡青山村,脱贫监测户刘建军正清扫村道。作为村里的保洁员,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每月能挣1800元,我现在既能照顾患病的老伴,还不耽误农活。”
  走进盐池县尚善制衣有限公司,车间里响起缝纫机的嗒嗒声。43岁的李桂花(化名)坐在轮椅上,熟练地缝制着工装。因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她,如今是车间的技术能手。“以前觉得自己是负担,现在每月能挣2000多元。”李桂花说。
  该车间负责人年文杰介绍,车间主要承接工装、校服等订单,实行“计件工资”模式,确保员工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我们不仅要让大家有收入,更要让每个人得到尊重、实现价值。”
  掌握一技之长,是实现自我“造血”的关键。在盐池县奋林农畜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滩羊养殖基地的培训教室里,50名残疾人学员正在学习滩羊养殖技术。(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