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思路一变天地宽。2021年,包辉带着村干部出去一番考察学习,决定发展设施农业。2022年,蒋滩村将“南果北种”作为增收致富发力点,引进车厘子、莲雾等30多种南方水果。种植南方水果虽然费力,但它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经济效益,“南果北种”还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蒋滩村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构建多元发展格局。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38座高标准设施温棚、216座设施拱棚,规模化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早金蜜西瓜等特色瓜菜,凭借“订单销售”实现集体经济突破。
  “为了进一步增加农产品产值,我们又引进了食品加工厂,将番茄加工成番茄汁。今后,我们将重点延伸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真正实现产业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包辉信心满满地说。
  11月2日,在同心县下马关镇五里墩村蔬菜温棚中,监测户高振栋忙着给人参果整枝打杈。
  “风吹石头跑,春夏无绿草”,这曾是下马关镇的真实写照。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种出更多优质农作物,让老百姓能有更多收入?2023年,同心县决定在下马关镇五里墩、南关、张家树、南安等21个行政村投资近3亿元,流转土地2709.67亩,建设设施温棚980栋,并配套建设冷藏库、病虫害防疫室、泵房、蓄水池等附属设施。
  亘古的旱塬,有了黄河水的浸润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加持,焕发出了生机。下马关镇党委书记杨明说:“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园区五基地’的产业发展基础,带动1346户脱贫户参与设施农业的种植。每个温棚的收入在3万元至5万元。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站在连片的大棚前,杨明还有更长远的打算:“这几天,我们忙着和外地客商洽谈,计划对芦笋、人参果、小番茄等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用产业兴带动村民富。近年来,同心县以“链长+链主”模式大力发展8条农业产业链,特色种植业扩规增效,1159座设施温棚实现丰收。
  聚焦全量化利用,我市做好“粮头食尾”增值文章,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初级食用农产品加工与精深加工协同发展,重点打造青铜峡市蔬菜精深加工示范县,持续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681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2:1,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提升至77.5%,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吴忠市红寺堡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探索建设高效智能的光伏温棚,在实现四季恒温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最终通过发电、种植等方式实现多重收益,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盐池县设施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各乡镇依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新建日光温棚、拱棚等,形成了以青山芝麻香瓜为代表的一批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建成高沙窝镇高沙窝村等多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形成了优质优价的良好局面。
  一座座设施温棚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一个农产品加工厂提高了蔬菜的附加值,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截至目前,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86万亩,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67万亩。新建设施温棚4205亩,改造老旧温棚120亩,产业种植面积67万亩、同比增长5%,产量达101万吨、同比增长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