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一版)

版名:要闻
  学员谢德孝说:“专家手把手教的技术真管用,我家养了30多只羊,去年增收了1万元。”今年以来,盐池县已开展技能培训12期,培训368人次,其中278人成功就业或创业。
  除了传统种植养殖技能,盐池县残联还紧跟时代步伐,在狮城宁好电商网批(西部))运营基地推出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培训。就业平台的拓展,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今年以来,该县残联通过线上线下招聘会推送岗位65个,助力30名残疾人顺利就业。针对重度残疾群体,盐池县建成2家辅助性就业机构,让16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通过制作手工艺品融入社会、实现价值。
  近年来,盐池县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创建扶贫车间、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特殊群体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不掉队。围绕精准帮扶,盐池县建立“一人一档”就业台账,提供政策宣讲、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服务。
  如今,从繁忙的扶贫车间到广袤的山林田野,从多样的公益性岗位到专业的技能培训课堂,特殊群体群众正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生活的梦想画卷。盐池县劳动就业服务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培训—就业—服务”全链条机制,努力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特殊群众都能走上适合的岗位。
  让特殊儿童在阳光下无忧成长
  近年来,吴忠市红寺堡区聚焦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所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积极开展精神慰藉、康复训练、文化教育等专业服务,真正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落在实处,为特殊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近日,走进红寺堡区残疾人康复中心,14个不同的功能室里,康复训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感统训练室,滑梯、平衡球、平衡木等训练器材整齐排列,发育迟缓、患有三体综合征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悉心带领下进行大动作训练;按摩室内,几名儿童正安静地接受着下肢按摩,舒缓着紧张的肌肉;情景模拟室里,老师带领9名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开展认读训练,7岁孤独症患者小林(化名)就是其中一员。
  “大家看,这是油画棒,是用来画画的,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林伸出手触摸着眼前的画笔,嘴里重复着老师的话,顺利完成了认读训练。据了解,小林刚来康复中心时,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交流存在障碍。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如今小林变化巨大。家长金方看到孩子的改变,心中满是感激:“多亏了红寺堡区的好政策,让我的孩子可以免费接受康复训练。康复中心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对孩子很有耐心,现在孩子恢复越来越好了,我真的很高兴。”
  “在红寺堡区各项惠残助残政策的支持下,我中心累计康复0到17岁残疾儿童615人次,有效减轻了残疾患儿的家庭负担,得到了广大患者与家属的好评。”红寺堡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韩淑艳说。
  今年以来,红寺堡区积极创新特殊群体帮扶模式,出台并实施了《7至17岁残疾儿童少年康教融合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残联、卫健、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功能,打造了“医疗+特殊教育+康复”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为残疾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自红寺堡区“医教康”融合服务模式实施以来,已累计为上百名残疾儿童提供全日制、半日制、小时制等多种形式的“医教康”融合服务,累计开展“送康送教”上门服务2100余人次。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7%,康复有效率达92%,真正让残疾儿童在温暖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让监测户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近日,在宁夏五谷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来自同心县王团镇倒墩子村的脱贫监测户马月和姐妹们熟练地将胡麻油进行装箱。
  经过两年多的务工生活,马月由一名在家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转变为产业工人。她说:“每个月3500元的收入,让我和女儿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现在靠自己的双手奋斗,日子过得踏实。”
  在该公司,类似马月这样的脱贫监测户还不在少数。公司负责人马秉伏说:“作为同心县本土企业,我们为脱贫户和脱贫监测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帮扶不是一阵风,要帮就帮到心坎上。从政策兜底到社会参与,同心县用“清单到户、认领帮扶、持续三年”帮扶机制破解特殊困难群众帮扶难题,不仅让“困中之困”群众生活有了保障,更让他们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不掉队,走出一条有温度、可持续的民生改善新路径。截至目前,同心县新安置公益性岗位708人,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105人、农村就业困难人员603人,目前公益性岗位在岗4806人,并出台《公益性岗位考核管理细则》,加强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岗履职情况的核查督查,确保岗位有人干、工作有成效。同时,该县持续开展“送贷下乡、进村入户”活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8亿元,带动就业1702人,其中向脱贫户发放贷款38户905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为进一步加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信息的动态管理,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同心县坚持就业优先导向,以“稳岗扩岗、提质增效”为主线,打出政策保障、岗位开发、技能培训、服务优化组合拳,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截至目前,该县劳动力转移输出10.1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04万人),实现收入17.6亿元。今后,同心县将继续聚焦群众就业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群众在就业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从物质保障的“兜底性”,到培训工作技能的“可持续性”,再到关注个体需求的“精准性”,我市正以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将特殊群体帮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这份“不落一人”的承诺,不仅托起了特殊群体的幸福梦想,更化作奋斗路上最温暖的底色,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民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