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荣
  近年来,在我市持续深化文明餐桌行动的浓厚氛围中,公共餐桌上的文明习惯,正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来到市民田敏家时,正值午饭时间。餐桌上,公筷公勺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家人正各自用公筷夹菜,每道菜的盘子都吃得干干净净。田敏笑着说,起初家里老人觉得用公筷“见外”,可孩子在幼儿园学了文明餐桌知识后,回家主动当起了“小监督员”,不仅常提醒爷爷奶奶用公筷,还总念叨着要“光盘”。“现在孩子比我们做得还到位,吃多少盛多少,碗里连一粒剩饭都没有。”田敏表示,正是孩子这份可爱的“监督”,让全家人慢慢养成了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市民张莉莉也分享道,单位食堂一直常态化宣传“光盘行动”,耳濡目染下,她在家做饭时,会更用心地估算食材分量,尽量做到一顿吃完不剩饭。“这节约的习惯都是不知不觉养成的,现在看着粮食浪费,心里就挺心疼的。”张莉莉笑着说。
  近年来,我市持续在各类餐厅、学校食堂推广文明就餐规范。餐厅和食堂的醒目位置都张贴着宣传画,媒体也不断报道文明就餐的典型事例,社区志愿者则带着图文手册入户,给老人、孩子讲解公筷使用、剩菜打包的小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中,文明就餐的理念悄悄从社会课堂走进家庭,从外在的行为要求,慢慢内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