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饭碗”越端越稳

——吴忠“十四五”就业创业工作提质扩容

版名:封面
  本报记者吴海燕
  11月4日清晨,同心县劳务经纪人马明家的小院已经热闹起来。十几名提着行李的务工人员精神抖擞,即将搭乘“点对点”专车前往邻省工业园区开始新的工作。马明一边核对名单,一边细心叮嘱。
  “ 5年前,我也四处找活干,工作不稳定。现在不一样了,政府给我们培训,牵线搭桥,我成了一名劳务经纪人,可以带着乡亲们有组织、有保障地出去工作。”马明翻开他那本已经磨损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经他手成功就业的上千个务工人员的名字。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组织化输出,马明的“就业地图”越画越大,这正是吴忠市“十四五”期间坚持就业优先,推动就业创业提质扩容的生动实践。
  “ 十四五”期间,一组沉甸甸的数据温暖了无数吴忠家庭: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2.8万名失业人员重拾信心,实现再就业。更令人振奋的是,年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保持在20万人以上的高位,累计转移就业达到111.38万人。
  这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数据显示,全市区内转移就业人数达93.02万人,占比超过8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既能增收,又能顾家,幸福感显著提升。”吴忠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培育像马明这样的劳务经纪人、政府组织实地考察等措施,有组织转移就业年均增长7.35% ,组织化程度从20%攀升至31%,劳动者外出务工的稳定性和权益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就业工作,难点在重点群体。我市将目光聚焦于118个重点移民村和脱贫劳动力。
  前不久,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的一场专场招聘会上,从该区南川乡菊花台村搬迁来的李秀兰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与一家本地食品企业顺利签约。“之前心里没底,怕找不到工作。没想到政府摸清了我们的情况,把岗位送到家门口,还有‘1131’服务全程跟进,太贴心了!”李秀兰口中的“1131”服务,即提供1次职业指导、1次培训推荐、3次岗位推介和1次就业见习机会。5年来,该服务机制已精准帮扶像李秀兰这样的群众8755人次。
  对于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脱贫劳动力,帮扶车间成了他们的“幸福车间”。在吴忠市利通区一家服饰加工帮扶车间里,脱贫户张秀芬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在这里上班,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日子有奔头!”目前,全市80家这样的帮扶车间已成功带动4745名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此外,政府还开发了1.5万个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托底,确保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