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生活用品的刚需。一口好锅的意义在于安心耐用,也在于它能牢牢锁住“妈妈的味道”。
近日,浙江温州的陈女士发视频称,家里的一口炒锅用了二十多年不锈不粘,引起不少消费者共鸣。
“安全耐用”是标配。不同材质的锅如何打造,什么样的锅才是一家人的安心之选?锅具背后的制造学问,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气。
陈女士口中的“传家锅”是一口不锈钢锅,使用多年仍不锈不粘的特性,展现了不锈钢锅的耐用潜力。
浙江嘉兴一家不锈钢制品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优质的不锈钢锅通常采用304或316食品级不锈钢制造,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坚固耐磨,且易于清洁。
“不过不锈钢锅的导热性较差,这可能导致烹饪时食物加热不均。目前,现代工艺常在锅体中加入铝,形成夹层,改善导热性能。”业内人士表示,在使用不锈钢锅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空烧,因为空烧可能导致锅体温度过高,容易损伤锅体。
无油都能煎、轻轻一擦就干净… …涂层不粘锅同样是目前锅具市场的主流产品。记者发现,市面上大多数不粘锅采用的是铸铝基材,表面覆盖特氟龙等不粘涂层。新材质、新工艺是许多不粘锅的宣传卖点。
但不少消费者担心不粘锅的耐磨性,“随着翻炒、擦洗次数的增加,锅具磨损不可避免,涂层脱落的风险也会增加。”杭州市民徐女士说,自己家的不粘锅买来不到一年,上面的涂层已经损坏发黑。
对此,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曾发布建议,应注意科学使用不粘锅,翻炒时应尽量使用木铲、硅胶铲或其他非金属铲勺,避免用钢丝球擦洗或者用硬物敲击锅具表面;使用温度不得高于250℃,因为不粘锅的涂层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释放出有害成分。
千年炉火,匠心传承。在机器轰鸣的时代,历史悠久的手工铁锅,至今仍凭借内在气质炒出的浓浓锅气,深得不少消费者的喜爱。
“传统工艺的手工铁锅,都是一锤一锤砸出来的。”在以五金业闻名的浙江永康,还有许多坚守着传统铁锅制作工艺的匠人,徐正一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手工铁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通过反复锻打铁锅表面,使其形成细密的“纤维结构”,能在炒菜时牢牢锁住锅气,让调味更好进入食物。
“一口好的铁锅,要经历选铁、取样、开板、烧火、捶打、成型、淬火等十几道工序。每口锅至少要捶打上两三万次。”徐正一说,尽管耗时耗力,但千锤百炼出一锅,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只有这样精益求精才能对得起前来订购的顾客。
此前,章丘铁锅曾因一部美食纪录片而闻名全国。“洛阳纸贵,章丘无锅”虽是一时笑谈,却反应了市场对匠心精神的礼赞。
在许多消费者看来,中国制造的底气,正是源自千百年来苦练出的“基本功”。但当手工铁锅蹿红的热潮逐渐褪去,“中国制造”如何才能长红?
千年技艺是根,与时俱进是魂。在今年7月举办的第118届中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上,当氮化工艺、钛合金、无铆钉等技术加诸于一口口亮相展示的新锅时,中国制造的升级和消费市场的跃迁,就变得具象化了。
“如今,在锅具行业,新的材质和工艺不断得到应用。比如现在用上钛后,锅具变得更轻、传热性能也更好;高温氮化工艺使氮原子渗透到铁锅表层,形成一层坚硬致密的氮化层,能有效防止铁锅生锈。”浙江一家厨具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表示,当科技创新重新定义锅碗瓢盆的生产逻辑,从中衍生出的“品质为本、技术迭代、普惠大众”的产品路径,正是当下中国制造的立身之本。
新华社杭州11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