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后厨”:舌尖上的守护家校间的“桥梁”

版名:社会民生
    11月4日,在吴忠市滨河中学的食堂,“妈妈后厨”工作人员为学生打饭。

    11月5日,在吴忠市秦宁中学的食堂,“妈妈后厨”工作人员准备食材。

    吴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不定期对“妈妈后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摄于10月20日)。

    11月3日,我市相关部门组成专项督查组到学校食堂开展专项检查。

  本报记者 冯荣 张丽坤 通讯员 马田
  校园食品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一餐一饭,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的幸福安宁。在我市,一项名为“妈妈后厨”的创新机制正悄然完善校园食堂的传统运营与监督模式。该机制通过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全程监督,探索出“部门主导、学校主责、家长参与、社会监督、学生受益”的协同共治新路径。
  从隔窗观望到亲手烹饪信任在烟火气中升腾
  过去,学校食堂对家长而言近乎“神秘地带”。即便有“明厨亮灶”的监控视频,隔着屏幕仍让人有“雾里看花”之感。学生家长王丽说:“以前参加学校开放日,只能隔着玻璃看,总觉得不够真切。”
  转变始于2024年年初。吴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梳理校园食品安全治理难点时,敏锐捕捉到这一“信任隔阂”。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该局决定推动一种更深度的参与模式——不仅让家长“看”,更要让家长“干”。于是,“妈妈后厨”机制应运而生。
  该机制的核心,是将学生家长正式纳入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体系。通过设立厨师、配菜员、保洁员、库管员、洗消工等固定岗位,邀请具备条件和意愿的家长,通过规范培训和健康检查后,进入后厨一线工作。
  这一转变不仅拓宽了部分家庭的就业渠道,更赋予家长真实的监督权责。当家长转变为工作人员,他们便能以“内部人”的视角,亲历食材采购、储存、清洗、加工、制作、留样、消毒等每一个环节。
  11月4日清晨,吴忠市滨河中学的食堂后厨里,系着围裙的马婷仔细检查送来的蔬菜:“今天的西红柿很新鲜,土豆个头也大。”她不是学校的专职厨师,而是一名学生家长,也是“妈妈后厨”的一员。
  马婷依然记得第一次穿上工作服时的忐忑,如今她每天在学校食堂参与食材验收、清洗到切配的全过程。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对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她说:“以前总担心食材不新鲜、操作不规范,现在亲身体验了严格的流程,才知道学校确实下了功夫。”
  在吴忠市秦宁中学的食堂后厨,“妈妈后厨”一员杨慧芳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携带小本子随时记录问题。“孩子们反映番茄炒蛋太咸,我记下了;有学生希望多吃粗粮,我也记下了。”她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孩子们反馈的意见,这些是食堂改进菜单的依据。
  这样的场景,在吴忠市的155所中小学食堂已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78名家长像马婷、杨慧芳一样走进学校后厨。
  这种“嵌入式”参与,有效破解了以往“只看表面、不察细节”的监督盲区。家长在亲身实践中成为食品安全最直接的“哨兵”,倒逼学校严格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台账登记等制度,杜绝使用过期变质原料、违规添加等潜在风险。
  为固化成果,吴忠市着力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对“妈妈后厨”发现的问题,实行“发现—交办—整改—销号”流程,确保隐患动态清零。同时,依托“明厨亮灶”工程升级视频监控系统,所有后厨操作区域实时联网上传至市场监管平台,实现“人防+技防+智防”多维联动,让每一顿饭都经得起检验。
  从单向监督到双向奔赴共治在细节中生根
  让家长走进后厨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他们有效履职?如何将个体监督力量汇聚成家校社共治合力?吴忠市的答案是:精准培训与透明管理双管齐下。
  “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懂行。”吴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文秀说。为此,该局联合教育、卫健、妇联等部门,组织执法人员深入一线,为“妈妈后厨”成员开展专题培训。每次培训,教室都是座无虚席。
  培训内容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重点讲授食品分类贮存、生熟分离、交叉污染防范、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目标是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懂标准、知流程、会操作”,夯实履职能力基础。
  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实现共治的关键。吴忠市各学校纷纷设立“妈妈意见箱”“线上建议直通车”等渠道,鼓励家长随时对饭菜质量、营养搭配、服务态度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据统计,机制推行以来,已累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76条,其中43条被采纳并落实。这些来自最直接“用户”的反馈,促使学校不断优化膳食和服务。
  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构建信任的基石。各学校通过校园公告栏、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媒介,定期发布食堂运营情况通报,内容包括每周菜单、主要食材采购清单、食品安全抽检结果等,努力实现“阳光运行、透明管理”。这种主动公开的姿态,让更多未能进入后厨的家长也能了解食堂运作,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猜疑。
  更让家长感到暖心的是,他们的参与不再局限于后厨。每天午餐时间,总能看到佩戴“妈妈帮厨”袖标的家长在餐厅巡视,轻声提醒孩子们“细嚼慢咽”“不要挑食”。吴忠中学学生刘子轩说:“有妈妈的味道,感觉吃饭更香了。”
  “妈妈后厨”的参与边界还在不断拓展。从后厨监督延伸到学生用餐环节,部分学校试点的“校长陪餐制”也让管理者与学生、家长在餐桌上增进了理解与互信。一位家长在“线上建议直通车”留言:“虽然我没进后厨,但能看到每天的菜单和采购信息,孩子回来也说饭菜变好吃了,我们放心多了。”
  从试点探索到长效机制制度在创新中完善
  任何创新机制若想行稳致远,都必须从阶段性探索走向制度化、常态化。针对“妈妈后厨”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岗位设置、人员遴选、经费保障、责任界定等具体问题,吴忠市正在加紧起草相关制度,旨在为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明确的制度依据和行为规范。
  强有力的督导评估是制度落地的保障。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的专项督查组,不定期深入学校开展实地检查,重点查看“妈妈后厨”岗位履职、相关制度执行、问题整改落实等情况。对于履职不到位、群众投诉集中的学校,会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等措施,压实学校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此外,吴忠市还注重典型引路和经验推广。编印《“妈妈后厨”工作手册》,系统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做法;选树表彰“优秀妈妈帮厨”“金牌监督员”等先进典型,通过讲述身边的暖心故事,激发更多家长参与监督的热情和责任感。目标是逐步培养一支“懂法规、通流程、敢监督”的家长监督队伍,为校园食品安全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吴忠市目前共有中小学校食堂191个,全部为自主经营。有1家集中供餐单位为7所学校提供学生餐。目前,全市中小学食堂推行“妈妈后厨”的食堂占比81%,吴忠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完善“妈妈后厨”模式,让更多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展望未来,吴忠市将进一步深化“妈妈后厨”机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拓展共治内涵、丰富治理手段,特别是结合数字监管技术,提升精准防控能力,着力让每一名学生吃得安心、吃得健康,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放心托付,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