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一萍
核心提示: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以创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为主线,深刻总结疫情防控经验,紧盯短板弱项建机制、抓重点、求突破,为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仲夏的吴忠,处处绿荫花香,天高云淡,一片好风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高楼大厦越来越靓,公园广场越来越美;小区建设日新月异,民生服务日渐完善,新兴产业逐步崛起,民生项目频传捷报,洋溢着和谐幸福的新活力。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清晰跳动着一条领航城市发展和百姓致富的脉搏:以城市基层党建的创新推动富民强市蓝图的实现。
改革发力,构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夯实党在城市执政基础、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市委坚持把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市两个“国字号创建”一体谋划、统筹推进,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五联五化”机制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1个主文件和《关于进一步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等5个配套文件,构建了“1+5”政策体系,立起了城市基层党建的“四梁八柱”。
35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社区,主要领导深入社区和居民小区实地调研,带动县(市、区)党委书记亲自协调解决城市基层党建重大问题,释放“书记抓、抓书记”的强烈信号。
城市基层党建牵涉面广、情况复杂,涉及很多动体制、动权力、动利益的难题,必须以改革破题,围绕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推出……
突出赋权扩能,街道权限由“少”变“多”。坚持职能部门做“减法”、街道做“加法”,从利通区、红寺堡区的“一支队伍管执法”,到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街道统筹设置“四办三中心”,增编制、扩人员、放职权,派驻机构负责人人事考核权、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等“五项权力”赋予街道,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行政审批处罚职权下放街道,破解了街道“看得见的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的看不见”的“两难”问题,街道党工委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机制更顺畅,资源更丰富,手段更有效。
优化组织设置,组织体系由“疏”变“密”。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基层治理提出了严峻考验,组织覆盖不到底、网格化管理不精细、联系服务群众不紧密等问题显露。为此,我市针对性开出“三剂药方”:
——社区划小、网格划细。全市社区由72个增加为90个,497个网格细分为761个,专(兼)职网格员从519名增加至3237名,网格精细化治理越抓越实。
——组织体系下沉网格。打出升级、新设、调整“组合拳”,90个社区成立40个党委,新设立160个网格党支部、403个楼栋党小组,推动了党组织覆盖到网格上、小区中、楼栋里,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