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门户前哨,在历史上就是防御外族侵略的边关前哨、军事要塞。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盐池县委和政府领导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把一个在国民党统治下极端贫困落后的地方,建设改造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向往的地方。
盐池县委和政府为开展在宁夏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以前,中共宁夏工委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盐池县境进入国民党统治区的,遇有情况变化,也是通过盐池县境撤回边区的。盐池成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来往的联络站、转送站,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1940年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马鸿逵集团封锁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的边境,强化辖区的反动统治,宁夏地下党组织遭到彻底破坏,盐池县便成为我们党向宁夏开展工作的重要基地。盐池先后安置了从宁夏国民党统治区逃来的大量移民、难民和逃兵,为党开展宁夏工作建立了群众基础。抗战后期,领导党的工作机关,如中共金灵工委,余庄子、红井子工作据点,河东工作组均设在盐池境内。盐池县委对宁夏党组织的工作给予了密切配合和有力支持。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之一。盐池县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大。194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38290石,折合957.25万公斤左右,除供本县人民和驻军食用外,还解决了许多移民难民的生活用粮。盐池县人民积极生产、踊跃支前,为边区经济建设和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盐池县盛产食盐。食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是多种药品、工业品的原料。1939年至1943年盐池共打盐、运盐100多万驮,用这些食盐换回了布匹、药材、粮食、电信设备等,解决了边区军民的部分困难,满足了前线的需要,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盐池县草原辽阔,畜牧业在盐池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1936年盐池解放时有羊4.8万只、牛1100多头、骆驼80多峰;到1945年分别增至15.7万只、4100多头和1100多峰。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满足了军民对肉、皮毛的需求。
盐池还盛产甘草,有丰富的煤炭、石膏、砂、硝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也有力地支持了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每年秋收后,盐池人民把粮食打净晒干,赶上毛驴,把粮食送往国库。盐池产出的蔬菜、皮毛、肉、食盐等支援着前线。元华工厂为抗日部队和边区政府提供毡胎子、毛毯、绒帽、军鞋、条毡、毛袜等计12万多件。盐池商会皮草庄1938年缝制皮衣140多件,1941年完成救国公债10570元,超额570元;1944年完成救国公债1.6万元,超额6000元。
逢年过节,盐池县党政军民都在一起开联欢会,干部群众抬着肉食、米酒、年糕等慰问子弟兵和抗属。为解决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政府给生活困难的抗属定期发放救济粮。盐池县还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务耕田队,为抗属代耕代种。子弟兵也为群众挑水、垫圈、背柴、打扫卫生。军民关系情同手足,犹如鱼水。
(摘自《中国共产党吴忠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