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忠堡

胡建东

版名:塞上春秋
    《清末民国吴忠堡略图》局部(资料图片)。

  作为地级市的称谓“吴忠”,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是从明朝的吴忠堡开始的。
  吴忠堡地名的由来
  一是“大将军”说。有人说吴忠是个大将军,开拓吴忠一地有功,故以其名作为地名。这一说法不足以信。因为不仅史无记载,而且遍查历代名臣良将,没有这么一个叫吴忠的名人。
  二是“大商人”说。有人说吴忠是个商人,在当地商业兴起中卓有建树,故以其名为地名。这种说法同样不足为信。因除了史书没有记载之外,吴忠这个地名出现是在明代,那是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时代,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远不及农业,若要给地方命名,也只能是用一个对农业开发有突出贡献的人名,哪能用一个商人的姓名来命名?
  三是“屯长”说。吴忠这个人既不是大将军,也不是大商人,只不过是一个屯长。唯有这一说法有史料根据,《明史·宁政传》记载:“宁夏堡寨,以人名命地名……限以其屯长姓名命堡,若叶升、李俊、张政、吴忠之类是也。”这一史料记载,说明“吴忠”是“以其屯长姓名命堡”应是确定无疑的。
  那么,这个姓名被命名为堡寨的屯长,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需要我们通过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察。
  叶升、李俊、张政、吴忠之类的堡寨名称出现于明代。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推翻元王朝创建明王朝之初,宁夏一带残元的势力还比较强大,明王朝一时尚无力平定,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将原居于宁夏的居民全部迁至陕西。明庆靖王朱栴所修《宁夏志》“沿革”篇中言道:“洪武五年(1372年)诏弃其地,徙其民于陕西。”确切地说明是在这一年朝廷下诏书将宁夏一带的人口内迁。后来明王朝消灭了残元势力,又将内地人口迁来宁夏开垦,修筑成了许多堡寨供移民居住。同在《宁夏志》“沿革”篇载:“至洪武九年(1376年),复命长兴侯耿炳文弟耿忠为宁夏卫指挥,率谪戍之人及延安、庆阳骑士立宁夏卫,缮城郭以守之。”并将内地谪戍的军人和官吏迁来宁夏充实地方。清《银川小志》中记载这件事“实以齐、晋、燕、赵、周、楚之民,而吴、越居多”。当时,修筑起众多的堡寨供此移民屯守居住。据《明会典》记载,明代在宁夏屯兵7万,仅宁夏平原驻军的堡寨有156个。
  当时给这些屯守的堡寨命名有三种形式。
  一是以事命名。如镇北堡、镇虏堡(今称镇罗堡,今属宁夏中卫)、镇夷堡(今属宁夏永宁)、平羌堡(今称平吉堡)等,这些称谓带有明显的民族敌对色彩。
  二是以地命名。如渠口堡(今属宁夏中宁)、金积堡(今属宁夏吴忠)、河西堡(今属宁夏永宁)等,这些堡寨的命名,皆以其所在或邻近位置的地名或物名来命名。
  三是以人命名。如前所述,即以屯长之姓名命名。屯长,又称百户长,每个堡寨大概居住百十来户人家,由一个官吏来管理。因屯长只是管理百十来户人家的百户长,所以这个官并不大,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个村长。
  但在那时,这些屯长并非仅是个“村长”,而且还应是分管镇守一地的军事长官,是军政合一编制。其屯长身份往往只不过是个兼职,其本人另有官职。如永宁县王太堡,实为王泰堡。王泰其人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忠孝节义”篇中记载:“宁夏左屯卫指挥,升都指挥,弘治十四年,河东领兵与贼战,兵寡不敌,殁于阵。”又载:“宁夏左屯卫指挥使,以军功升都指挥佥事。殁于阵。”又如永宁杨和堡(民国时期改为养和堡),同在《嘉靖宁夏新志》中记载,杨和其人“甘肃庆阳人,嘉靖七年宁夏参将”。
  其他如李俊、李祥、周臣、李纲等用做堡寨命名之人,均有记载,且都是级别较高的人物,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至于“吴忠”是哪里人氏,其经历如何?因史无记载,所以不知其详。但从有据可查的堡寨命名人物可以推定,这个“吴忠”也应是和上述差不多级别的人物。
  吴忠堡建造的年代
  “吴忠”作为地名出现于明朝。具体是哪一年?又有不同说法。
  一说是1368年。但此说之不可信一目了然:1368年是洪武元年。那一年,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刚登皇帝位,灵州城在原址巍然屹立,这时,不可能在灵州原址上再建一个“吴忠堡”,而且也不可能是洪武末年(1398年)建立的。因为古灵州城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才被洪水冲垮的。这时,正是黄河的“不安流”盛期,黄河改道频繁,故灵州城址尚处于不安全地带,不可能在这个不安全的地方再建一个堡寨。何况,由当时人朱栴写的宁夏最早的志书《宁夏志》,就没有提到有吴忠这么个地名。
  一说是1527年。此说的根据是《嘉靖宁夏新志》的一条记载,非常值得注意:灵州“领屯堡一十三:枣园堡、吴忠堡、惠安堡、汉伯堡、金积堡、中营堡、秦坝关”后有一行小字注解:“嘉靖六年,巡抚、都御史翟鹏奏筑者。”“嘉靖六年”是1527年。这一条记载有时间(嘉靖六年)、有人物(翟鹏)、有事件(奏筑),应当是可信的。但这里的疑问在于:这个小注,是对上述7个堡共注,还是只对“秦坝关”一地而注?如果是共注,则“吴忠”一地名的出现毋庸置疑也就是这一年;若只对秦坝关一地注,说明吴忠堡修筑时间只能是在此之前了。这就是说,吴忠堡的出现至迟是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距今至少有480多年的历史。
  吴忠堡的样子
  明代所建吴忠堡系土筑,经不起岁月风雨的剥蚀,大约在清朝同治年以前即已坍圮。清末同治年间,清政府于此重筑堡,这就是解放初我们看到的样子。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于1937年在宁夏考察,他在当年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崇兴寨与吴忠堡俱同治年间所筑。崇兴寨称右营,吴忠堡称左营,俱驻兵之所。”这既说明了筑堡寨的时间,又说明了筑堡寨的用意。
  所谓“右营”“左营”者,皆董福祥所部。当时的董军号称“董字三营”,即中营、右营、左营。右营首领李双良驻崇兴寨,左营首领张俊驻吴忠堡,中营由董福祥亲自督率驻金积附近。同治兵燹后的吴忠堡,就是依托张俊的左营发展起来的。
  据现存《清末民国吴忠堡略图》所载,清末吴忠堡,面积很小。其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富平园以东、裕民西街以南、邮政局以北,呈正方形。大致范围是:北界裕民西路,南临胜利西街,西靠西湖小区,东接富平园。其西、南皆为湖泊所包围;东边,即现在的利通街,当时是一条渠,叫“迎门渠”,从秦渠中华桥侧引水,过吴忠堡东门(约在今富平园)向北流去,可起到护城河的作用。20世纪初叶,因感交通之不便,便在今购物中心处的渠上架石桥一座,名“石桥子”。1943年,又将迎门渠填平,修成一条路,这便是利通街了,取其便利交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