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盐池

版名: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1936年6月16日,攻下定边城的红军七十八师战士在北大操场集结,准备向盐池进发(资料图)。

  一
  1978年4月13日,一架米8式直升机在盐池县上空飞翔,辽阔的草原、清晰的城廓,勾起了机上一位花甲老人的无限遐思,他就是韩先楚将军,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这一年,离他率领红军七十八师将士解放盐池县城过去了四十二年。随行人员看着将军凝重的脸庞,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盐池,我又回来了。”
  据饶彦久介绍,红军西征开始之后,兵分两路,红一军团向陇东前进,左路为红十五军团,在徐海东的率领下,沿定边、盐池县方向前进。1936年6月21日盐池县解放,盐池县也是宁夏此后唯一坚持到全国解放的一个县,陕甘宁边区因盐池县而得名。盐池县人大原副主任侯凤章说,盐池县是西征红军七十八师解放的,七十八师的师长是韩先楚,政委是崔田民,他们当时属于红十五军团的一支部队。七十八师于1936年6月16日解放定边县,开了祝捷大会以后就挥师西进,于1936年6月19日的下午兵临盐池城下。
  二
  盐池县地处陕、甘、宁、蒙交界地带,自古就有“西北门户灵夏肘腋”之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听说红军攻克了定边城、西进盐池,国民党盐池县县长屈伸大惊失色,急忙向马鸿逵求援。胡建东说,马鸿逵接到屈伸的求救,立即派骑兵一营营长孙兆祥率黑马营到盐池县增援。黑马营士兵强悍勇猛,战斗力特别强,到达盐池县后抢修工事。盐池县警察局、盐务局、保安队等千余名反动武装倾巢出动。侯凤章补充说,韩先楚和崔田民先带着侦察部队到了盐池县城东德胜墩,在村子里碰到一个老人,问这个老人你们村子叫什么名字,老人说叫德胜墩,崔田民说:“我们解放盐池县一定能取得胜利,所以指挥部就设在德胜墩。”然后召开了连以上指战员的会议,研判地形,分析敌情。
  胡建东接着说,1936年6月19日,七十八师抵达盐池县城外。城墙上的敌军对红军喊话,“你们红军没有大炮,城墙这么坚固,想打下盐池县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
  刚刚解放定边后的红七十八师各团指战员士气高昂,一致要求立即攻城,于是决定当晚对盐池县城发起攻击。
  胡建东描述了当时的情况:“红七十八师抵达盐池县城下,红军3个团1000多人,当晚向敌人发起进攻,敌人凭险死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没有打下盐池县城。”
  四
  由于红军部队地形不熟、天黑夜暗,砖石筑成的城墙又高又厚,敌人拼命抵抗,加之红军缺少火炮等重型武器,于是相继撤出战斗。
  黎锦宝说,6月20日,红军对盐池县城围而不打,部队一边休息,一边做群众工作,宣传红军的政策,师、团两级主官到盐池城外进行实地侦察,决定以城北为主攻点,要求各部队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晚上,红七十八师所属的3个团分别部署在城北、城东、城南,各部队进入指定作战位置,伺机而动,232团在城北担任主攻。午夜时分,攻打盐池县城的战斗打响了,刹那间,枪声大作,红军战士架起云梯,先后几次登城都被敌人的火力压了下来。在紧急关头,战士们在城北三清殿不远处的城墙上发现有一道裂缝,裂缝里长着一棵大白莿,适合做掩护。于是,232团在这个地方打开了一处缺口,攻上城墙,与敌军展开战斗。敌军黑马营营长孙兆祥被击毙,敌人群龙无首,纷纷溃散。6月21日凌晨3时许,红旗插上了城头,盐池县城宣告解放。
  五
  主攻部队攻进盐池县城后,后续部队也陆续进了城,就在进城时,七十八师师长韩先楚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侯凤章说,1978年韩先楚回到盐池城,围着城墙走了一圈,走到三清阁东边,也就是现在盐池县城东北角这个地方,讲了件事情,他说当时部队攻进城内,有个国民党的游兵在草丛下藏着,端起枪正瞄准他要开枪,这个时候他的警卫员发现了,上来掩护他,不幸中弹牺牲了。韩先楚拔出腰间的手枪,击毙了这个国民党游兵。
  对于当时战果,黎锦宝说,解放盐池战斗,消灭敌人1个骑兵营、1个保安团,俘敌200多人,缴获各种枪械200多支、战马200多匹、50瓦电台1部,还有大批弹药等军需物资。所获战马全部上交红十五军团,当时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对此做了报道。从此,红军踏上了西进宁夏的征程。
  对于解放盐池县的意义,曹益民说,盐池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哪?就是当年西征红军把陕甘苏区扩展为陕甘宁边区以后,西征红军打下来的同心和海原一带还有固原这一带,红军撤走以后都成为马家军的沦陷区了,只有盐池县坚持下来了,我们说的陕甘宁边区的“宁”其实就是指的盐池县一个地方,这一个地方非常重要。黎锦宝补充说,盐池解放以后,各界人士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积极为抗日募捐资金,特别是盐池县的咸盐、皮毛、甘草等特产,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大宗收入的主要来源。
  八十五年时光荏苒,解放盐池县的枪声依旧在耳边回荡,昔日的塞北古城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当我们站在历经血雨腥风的古长城下,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荣光在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上赓续,红色基因在长城脚下、在革命老区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