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槖钥全秦”下马关

版名:塞上春秋
  余海堂
  从宁夏同心县城乘车向东,穿过沟壑相连的旱塬群山,一直向东,到达一个叫达郎顶的山头,旱塬的群山似乎走到了尽头。向北望去,一片开阔的平原尽收眼底,这就是同心县的东部平原重镇——下马关。
  听地名,下马关,下马之关,是谁在这里下了马?又是谁在这里设的关?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说是宋时杨门女将穆桂英北上抗敌,下马于此;达郎顶的山头,也解读出杨大郎的传奇,这个美丽的传说根植于民间。不谈是否确有穆桂英此人,而历史上杨家将为宋朝抗击的对象是辽国,在那个时期,下马关也是边关,这里是宋朝和西夏时常交火的地方,常会响起马嘶角鸣。大宋和西夏有交火、有结盟,有过短暂的和平,再交恶、再战争,边关就在这来来回回的拉锯中度过它的光阴。
  下马关汉属北地郡,隋、唐为灵武郡,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匈奴、突厥、吐谷浑、土蕃、党项等民族的天然牧场。五代时此地为吐蕃国属地。1974年,在下马关赵家庙村附近的山上发掘了鲜卑族吐谷浑王系慕容威的墓。慕容威(?—758年),吐谷浑人,世居长乐州,是诺曷钵的后人,曾任长乐州游击副使。吐谷浑(谷读作玉),源于鲜卑东胡系统,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元朝时,下马关平原成了鞑靼人的牧马场。下马关东南滩有个叫瞭马山的村子,坐落于一座小山之上,村民会为你讲述蒙古人牧马的故事。站在村中向北远望,下马关平原一览无余。可以想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一群群战马或驰骋在平原之上,或悠闲地啃食青草,牧马人站在高处,瞭望着马匹。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元朝的末代政权几乎没曾抵抗就丢盔弃甲逃回他们祖先160多年前兴起的地方,隐藏在草原深处。元朝残余势力主要分为鞑靼部和瓦剌部,他们时常侵扰着边疆的安宁,下马关这片土地也因此成了明朝战场的一部分。在秋肥马壮的年景,这些草原部落的牧民时常长驱直入,强取豪夺。在人饥马瘦的年景,草原部落为渡难关而进行明抢暗夺,元朝残余势力带给了明朝几乎300年的骚扰史。下马关是蒙古鞑靼、瓦剌部落进犯中原南下的侵入口之一。
  明朝时为了防御元朝流亡部落的侵扰,曾在一马平川的下马关平原上建立了一道称做是“边墙”的土长城和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池。弘治十五年至嘉靖十六年,明朝动用政府的力量,修筑了自西至东从甘肃响石沟至下马关,过徐冰水、海原打拉池到靖虏花儿岔(今甘肃靖远县城)止的600余里的边墙。边墙上每隔五里设置一个烽火墩燧。有烽火,定有狼烟,狼烟直上,边关告急。边墙用黄土就地取材夯筑而成,边墙就是黄土长城。这道边墙处于明朝北部第一边防线延绥长城和宁夏河东长城之南,为该地区的第二道防线,属固原管辖,史称“固原内边”。五百年之后的今天仍巍峨挺拔。
  下马关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有名的军事重镇,因为三边总制秋季巡防会骑马来往于固原边关和宁夏边关之间。设想在某个秋日,一列巡防的队伍清晨从固原边关出发,快马加鞭,及至太阳落山,到达这里休整和巡查边防,此地当时就叫下马房关,也叫长城关,才有了“下马关”之名,这就是下马关地名的来历。
  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边总制王宪将下马房关扩充修筑为下马关城,城池规模宏大。瓮城北门洞上方刻有“重门设险”四字,至今这块石牌匾保存完好,右边有小字“万历十年二月吉旦”,是重修时的印证。瓮城正东设门,门洞上方的砖城内嵌有长方形石板,据载刻有“橐(拼音tuo)钥全秦”四个大字。今仅存“槖钥”二字,另半块刻有“全秦”和匾尾的石匾已不存,匾右边小字为“万历九年……”。橐,是风箱;钥,钥匙;“橐钥全秦”可以理解为下马关是看护秦地(中国北方)的一把钥匙,这里也就成为固原北部边关的一道坚固屏障,这是下马关最早的建城史。
  从下马关古城向东,每隔五里至今仍能见到一个个烽火墩燧,其名曰头步墩、二步墩、三步墩、四步墩、五步墩,在东部的一座山顶上矗立着六步墩的烽燧,这段保存完好的三十里长城和下马关古城相映交辉,是下马关最重要的历史遗脉。正是:“一道边墙,烽火几座。万马千军,持盾挥戈。血洒疆场,保我山河。”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清政府在下马关设立平远县,全称甘肃省固原直隶州平远县。平远县首任知县陈日新为湖北蕲水人,他用诗记下了初到平远县城下马关时的情景:“抱薄稽丁口,疲癃十七家,老鳏悲失妇。茕独哭无爷。补缀毡衣重,栖迟土穴斜,苍生如此困,徒愧俸钱赊。”
  民国三年(1914年),平远县改为镇戎县,全称甘肃省朔方道镇戎县。同年6月以后为甘肃省宁夏道镇戎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镇戎县改为豫旺县,为甘肃省宁夏行政区豫旺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宁夏省,1929年1月1日正式建省,宁夏省豫旺县县治仍为下马关。
  1938年,豫旺县改成同心县,县城搬迁至同心老城“半角(个)城”,下马关结束了为时64年的县城治所历史,半个多世纪的风云际会又重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