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积县的历史变迁

版名:塞上春秋
  徐泽亮 赵兴宁
  据史料考证,金积堡城为西夏割据政权时建成,旧城址在今金积镇东北角约0.5公里处,距今也有1000多年历史。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属宁夏中卫,后属灵州守御千户所。清初亦然。
  1873年,清廷宁夏知府在金积堡(保生寨)内设宁灵厅(属县级建制),地址在金积城东。1883年,由当时的宁夏总督办谭钟麟上书清廷请求,决定在金积堡(保生寨)的原址上,扩建新的金积堡。当时,主要以湘军工兵营为骨干,并在当地招聘民工,历时4年建成。扩建的金积宁灵厅城池,设东、西两座城门,并且东、西城门外建有瓮城,瓮城门上方均建有门楼,为土木结构,屋面挂小青瓦双坡脊排水。当时,金积宁灵厅东、西门楼阁被称为灵州八大景观之一。
  1913年,民国政府在此地设金积县。按解放前宁夏省统计资料记载,到1946年时,金积县有8乡40保539甲,共计有8244户,总人口为48911人,耕地面积约17.15万亩。
  1949年9月21日6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9兵团64军190师572团入驻金积县城,金积县宣告解放。解放后,金积县委、政府在原民国时期旧址合署办公。
  1950年9月,按“关于宁夏县市区三级组织编制方案”的要求,除金积县法院、税务、粮食机构外,金积县委、政府总编制为175名,批准设5区38乡,实际上,根据当时情况,最终确定为5区28乡。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明确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适应全国新形势新任务,金积县由1950年初5区28乡合并为10个大乡,也叫“一镇九乡”,即金积县城关镇、板桥乡、马莲渠乡、高闸乡、廖桥乡、闫渠乡、汉渠乡、峡口乡、黑渠乡、中滩乡。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撤消吴忠回族自治州,青铜峡市、金积县直接由宁夏省政府管理。
  1958年8月,中央批准建设宁夏青铜峡拦河坝水利发电工程,当时被确定为黄河水利第一期工程。从1955年开始,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经中央批准,于1960年8月30日撤消金积县,划拨40%的面积与原宁朔县合并成立青铜峡市(市政府在现青铜峡镇),划拨60%的面积归属吴忠市(县级)。从清末1873年在金积城设置县级建制宁灵厅到1960年8月金积撤县,金积县87年的设县历史成为记忆。
  金积县撤消后,于1962年成立了金积人民公社,与金积城关镇合署办公,地址在原金积县税务局所在地。1984年,金积人民公社改为金积乡,和金积镇合署办公。金积乡由原公社所在地搬迁到原金积县委所在地办公,金积镇在原公社所在地。1986年,撤消金积乡,乡辖属划归为金积镇人民政府,下设东街居委会、西街居委会和东门村、北门村、关渠村、芦沟闸村、马家桥村(永久桥)、西门村、梨花桥村7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