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凤章
宁夏后卫除领花马池营外,还领兴武营,兴武营又领永清堡和毛卜喇堡两座,领烽堠21座。
兴武营城在盐池县城西北48公里处,是明正统九年(1444年)由都御史金濂始筑,后由参赞宁夏军务的卢睿增筑。
《嘉靖宁夏新志》载:“城周回三里八分,高二丈五尺。城池一丈三尺,阔二丈。西南二门及四角皆有楼。”但在金濂始筑此处已有一座城,但已荒废为一面墙址,于是俗称“半个城”。这“半个城”修建于何时、修建者为谁,已成历史谜团,不得而知了。就连明朝陕西参议丘璐所写的《兴武营》一诗也只是慨叹为“相传曾是李王营”。
李王,即是李元昊,相传这“半个城”曾是李元昊的行营。这只能是传说。学界还有一说,认为这“半个城”曾是唐朝六胡州之一的鲁州城,但也有争议,其说至今未能确认。
古人修筑城堡有三十里一堡、六十里一城之说,据此都认为花马池往西走60里是安定堡城,安定堡城往西走60里是兴武营城,但明朝魏焕辑《皇明九边考》中记安定堡城到兴武营是70里,不是60里。那么,金濂为什么不在60里处筑城,却要到70里处筑城呢?
从地理条件上看,60里处的地理条件并不比70里处的地理条件差,都是一马平川,而他们却选在70里处,一定有原因,或许就是为了利用那“半个城”。
风烟滚滚唱英雄,英雄已去城还在。金濂筑兴武营城已近600年,而600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筑城,那应该是什么年代呢?距离金濂始筑兴武营城已经过了多少年呢?
兴武营,宁夏后卫军事防线上的一座重要城堡。魏焕《皇明九边考》载:“花马池盐川东西三百里地势平漫,兴武营、灵州一带又套贼侵犯腹里必由之路。”
“套贼”,即入住在河套的北方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人本来游牧于河套以北地区,成化年间他们常常进入河套地区抢掠,但抢掠后即刻撤出,不敢驻牧。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后,他们却直接入驻河套地区,先有火筛部大举入驻,1506年,即正德元年(1506年)后,应绍不、阿尔秃斯、满官嗔三部进入河套,阿尔秃斯部由吉囊率领,满官嗔部由俺答阿不孩率领。他们一路拆花马池边墙,犯铁柱泉、小盐池、萌城、环庆、韦州,一路自红城子、郓怀障、透镇、北木井等墩,掏墙入犯毛卜喇、清水营,向南犯固原、环庆,向西犯灵州、宁夏镇。这路“套贼”犯边,就要由兴武营兵伏击阻挡,花马池兵,环庆、固原兵,灵州、宁夏镇兵策应。因而兴武营就处在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大军的前沿阵地,被称为“灵夏重地、平庆要藩”。
兴武营先为守备,后于成化五年(1469年)改为协同,和花马池分守宁夏镇东路。正德二年(1507年),右都御史杨一清奏改兴武营为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与灵州守御千户所、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军事地位相等,有户1135,人口3453,设有协同官1名、千户3名、百户6名、镇抚官2名、仓储大使1名,原额驻军1120名,马234匹,由于缺额,又备御西安官军1150名,马、步相当(此数字来自《嘉靖宁夏新志》,与《弘治宁夏新志》《皇明九边考》等志书上的数字不同。盖因时间不同)。
兴武营城,明朝时为军事堡垒,清朝时仍为繁华之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为亲征葛尔丹部巡行宁夏,于二月二十二日驻跸兴武营,在城内召开过一个军事会议,又出城打猎。雍正三年(1725年),兴武营属灵州花马池分州,民国二年(1913年)属盐池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