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关古城瓮城。何继荣摄 何继荣
从吴忠驾车向南沿利红公路行至202省道,一路上穿过沟壑相连的旱塬群山,进入了一片开阔的平原,在距离吴忠11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长城上的关口——下马关。初听地名,甚感好奇,名字从何而来?这是哪段长城?为什么在此设关?此关何年所建?关的规模多大?现在保存现状如何?一系列的问题涌入脑海,促使我这个长城爱好者急忙前往,一探究竟。
机缘巧合,我住进下马关镇旅社后借到了一本《平远县志》,方知小小的下马关竟然是几代县城的治所。
说起这本县志,旅社老板说这是首任知县陈日新所写,有两个版本,一本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一本保存在台湾,都弥足珍贵。十几年前,同心县政府曾组织力量专门整理,出版了1993年版标点注释的《平远县志》,依据的原件是甘肃省档案馆的版本。这本是1993年的版本。
有县志在手,我开启了对古城的游览。古城位于203省道(街)西侧,基本在镇内,从主街向西的一个巷子里就能看到城墙。徒步过去,墙体中间断开一个数米宽的缺口。查县志古城图,下马关古城为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王琼所筑,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并甃以砖,城墙长570米,宽460米,高10米,基宽10米多,顶宽7.5米。古城辟南、北二门,明显这个东墙上不是城门,只是为方便出行被人为打开的缺口。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但多数墙体包砖已被拆毁。城墙夯层清晰,厚8~15米。登上城墙仔细观察,外砖层几乎没有了,变成土墙残立。墙高还有8~9米,顶部经风吹日晒、人为破坏,现在宽窄不一,宽处2~3米,窄处已不能行人。
南门瓮城尚存,方形,边长43.5米,包砖砌法为丁字形。南瓮城的北门洞上方刻有“重门御暴”四字,落款为“万历十年二月三日”。瓮城正东设门,门洞上方的砖墙内嵌有长方形石板,上面刻有“橐钥全秦”四字,右下落款为“万历九年二月三日”。
北门的瓮城因水患而毁,致使清代平远县城的西北角突出,像一个乌龟头伸向苦水河畔,人们就把下马关古城称之为“龟城”。城门利用明代瓮城的门洞,面向西开,今已塌为8米宽的一个大缺口,城墙顶上两侧还修葺了女墙,残高0.4~0.7米。城内城外全是民居,城外民居靠墙而建。总体来看,墙体除没砖之外,保存基本完好,墙体陡直高大,气势不凡。
古城择苦水河边而建,古人筑城是有讲究的。《管子》说,凡筑都城,其城址的选取不是在大山之侧,就是在大河之岸。城址的高低也要适中,既取水方便,又不易遭水患,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实际上,重要城址的选取都考虑了这些因素。从宁夏的重要城池来看,固原古城处在六盘山下清水河畔的高地,古灵州城即依黄河而筑,宁夏镇城也是修筑在贺兰山下的黄河之滨。下马关古城也不例外,城沿苦水河东岸而建。
《平远县志》记载,因“西城悉没于溪”,光绪二年(1876年),平庆泾固化道魏光焘“饬其部将吴提督禧德等新筑西面土城一道,周四里五分”,西城墙修筑向城内缩减,城池小了许多,原来周围是五里七分,现在周围是四里五分。城池虽然小了一些,但城内设置更为齐全,有炮台8座,雉堞702座,南北橹俱全,仍是一座雄伟的古城。
站在墙头向东瞭望,一道笔直的长城像一把利剑,从古城插向老爷山。这段保存完好的30里长城和下马关古城交相辉映,每隔5里仍能见到一个烽火墩燧,其名头道墩、二步墩、三步墩、四步墩、五步墩,在东部的老爷山顶上矗立着六步墩的烽燧。下马关古城就是这道长城上的重要城障。
翻开《嘉靖万历固原州志》,弘治十五年(1502年)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朝动用政府的力量,修筑了自西至东从甘肃响石沟至下马关过徐斌水海原打拉池到靖虏卫花儿岔(今甘肃靖远县城)止600余里的边墙,边墙自西至东横穿下马关平原,古城就是下马关这条南北通道上穿越长城的重要节点。因此,在下马关长城上设有“关门”,有足够的兵力驻防,以阻挡蒙古骑兵南下。因为这条长城属于固原镇管辖,古人称为“固原内边”。
清光绪五年(1879年),《平远县志》钞本中下马关条如下:“下马关,今之县治也,为明庆藩牧地。弘治十五年,秦竑总制三边始建固原州治,开帅府,辟城廓,增兵实塞,铲削下马关三里余里,随山设险,虏不敢犯。嘉靖五年,王宪为总制,战胜套人于花马池黑水苑,始筑下马关城,城内土外砖,周五里七分,高阔各三丈五尺。先设守备,兵寡力弱,不足防御。万历二十二年,题改参将,增募兵丁,仓场设墩塘十四座,密迩河套。每秋防总兵移师驻马焉,今为城守,由固原提标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二员驻防。”
有了“固原内边”这道长城,“下马关”的名字就有来历了。每年秋八月,草长马肥的季节,鞑靼、瓦剌部都会不断南下骚扰抢掠。固原镇总兵亦前往下马关“秋防”。起初,名“下马房”,只是长城的一处关口,长城边上还没有修筑城堡。由《万历固原州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嘉靖以后下马关的名称在发生变化。由于关城的修筑,“下马房”已改名为“下马关堡”。“堡”是下马关长城边上修筑的城堡,实际上已经有“下马关”的称谓了。《平远县志》记载,下马关初名“长城关”,后以总制秋防必先下马于此,故易名“下马关”。自其改名后,盐池花马池处的长城关成为唯一以“长城关”命名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