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奋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

版名:封面
  本报记者洪蓉何欣
  碧蓝如洗的天空,波光粼粼的河水,风景优美的公园……如今的吴忠,从湖泊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海绵”元素随处可见。我市把“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生态措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让城市焕发出新的光彩。
  市区明珠公园内林木错落有致,多种草本花卉竞相绽放,红色的健身步道上不时有市民散步或跑步。6月2日清晨,市民王国莲与往常一样,和家人在这里锻炼身体。让她满意的是,公园健身步道是透水混凝土铺设的,下雨后能迅速恢复干爽。“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公园建得特别美。雨天出行路面不积水、不湿鞋,我们出行更方便了,大家都很满意。”王国莲说。
  仔细一看,健身步道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工人在用水冲刷步道时,水瞬间就通过这些小孔渗透到地下蓄水池。吴忠市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科工作人员叶华说:“我们从2018年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主要完成了明珠公园、兴隆公园等综合公园园路及广场的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工作,对市区公园、广场进行提质增效,实现活动空间的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有效解决了雨后积水问题,提高了市民游园的舒适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雨水调蓄池工程的实施就是这一具体实践。在市区双都路与清宁街交叉路口处的绿化带下面,有个雨水调蓄池,占地1000平方米。吴忠市住建局市政建设管理中心排水泵站站长高超平介绍,市区共建成6个雨水调蓄池,它可以在雨水径流高峰期将雨水暂存其内,待流量下降后再将雨水排出,既能缓解城市排水压力,避免因短时强降雨引起城市内涝,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也起到积极作用。
  雨水调蓄池是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法宝”之一,而雨污分流改造则是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中雨污合流、污水溢流或直排河道问题的有效方法。6月5日,在吴忠市南片区排水管网收集项目利红街路段,施工围挡内挖掘机正将开挖的渣土、碎石转运到路边的大货车上,工程正有序实施中。该项目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之一,计划分两期实施,概算总投资8792万元。一期工程主要对富民路、新民路、利红街排水管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管道总长3.24公里,二期工程正在计划当中。“目前项目正在进行雨水管道顶管施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5%。预计6月底完成管道施工,项目建成后能有效解决城市南片区雨水内涝问题。”吴忠市南片区排水管网收集项目二标段项目经理孙韶波说。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近年来,我市以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和宁夏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为载体,制定出台海绵城市中长期规划,先后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59个,完成22条31.2公里人行道近20万平方米海绵化改造,动态消除易涝点23处,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4%,再生水利用率达52%。今年,吴忠市入围了国家“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吴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金岳普说:“我们将集中力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25年海绵达标面积占比超60%,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自然涵养全域海绵城市格局。”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里子”工程。我市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先行者”优势,坚持不懈推进海绵城市系统化、常态化建设,积极构建人、水、城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吴忠样板”,推动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