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水利骨干工程,包括水源工程、红寺堡扬水工程和固海扩灌扬水工程。图为红寺堡扬水工程泵站输水管道(资料图片)。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供电工程主要为扬水工程服务,同时包括向移民村镇供电(资料图片)。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红寺堡灌区移民工程中,安置宁夏南部山区贫困群众近20万人,奏响了一曲世纪大迁徙之曲。图为当时搬迁时的一个场景(资料图片)。 宇文
随着红寺堡开发区(今红寺堡区)工程建设的推进和灌区开发的扩展,一些影响工程进度和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如大规模跨地域安置移民和在风沙干旱带上大面积垦荒。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2000年初,扶贫扬黄灌溉总指挥部开始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红寺堡灌区进行调研考察,重新审视和研究扶贫扬黄一期工程设计中的不足和缺陷。经过两年的调研和论证,形成了《宁夏扶贫扬黄一期工程红寺堡灌区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7月通过了两院相关院士和专家的评审。在此基础上,宁夏水利厅勘测设计院于2002年11月完成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规划调整报告》。这两个报告是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适时调整对未来红寺堡开发区开发建设,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具体来讲,根据以上两个研究报告形成的指导性意见,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建设的实施内容作了可行性调整:
一是工程建设目标的调整。由单纯解决移民温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脱贫致富求发展,实现项目区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是工程建设规模的调整。首先,要适当压缩一期工程的开发规模。灌区土地开发应分层级对待,按照先易后难,有目标、分阶段开发的原则推进。即优先选择土层深厚、开发成本较低的荒地,包括旱地改水地,地貌起伏较大、土层薄、质地差等开发成本较高的荒地,优先采取生态保护、恢复植被的方式,等新灌区生态绿洲体系基本形成之后,再逐步开发。其次,要适度减少移民规模,减缓移民进度,根据灌区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移民规模。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将之前以粮为主,调整为以种植业为基础、林业为重点、畜牧业为主导的高效、节水、特色、生态农业。具体内容:灌溉面积由130万亩调整为80万亩;移民总规模按40万人控制;取消了红寺堡灌区苦水河两条支干渠;调整了第五泵站的站址,延长了四支渠;在红寺堡荒漠区形成和推进粮饲作物、经济作物、人工种草三元种植的结构模式。
四是改变提法,体现总体推进思路,将“1236”改为“4848”。原规划的“1236”工程,“1”指搬迁移民100万;“2”指开发土地200万亩;“3”指投资30亿元;“6”指6年时间完成。调整后为“4848”,“4”指搬迁移民40万;“8”指开发土地80万亩;“4”指投资40亿元;“8”指8年时间完成。其中,红寺堡灌区搬迁移民,控制在20万以内。
这是调整后红寺堡开发区总目标的实施,也是开发的基本原则,务实而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红寺堡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参考和引用了《红寺堡移民史》部分史料。)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是以水利为主体,供电、农业、移民、通信等诸多工程紧密配合的综合扶贫开发项目,是移民搬迁安置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
“1236”和“4848”是不同时期对这项工程的不同提法,它反映了这项工程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