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坊村的美丽蜕变

——央地媒体“高质量发展·绿色吴忠”调研行走进利通区系列报道之六

版名:封面
    利通区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吴吃堡城夜景。铁琴摄

  本报记者马宏萍铁琴
  11月6日,吴忠市组织的央地媒体“高质量发展·绿色吴忠”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
  摩天轮、彩虹滑道;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园……寒秋挡不住人们前往牛家坊村品尝美食、观光游玩的步伐。哈哈乐园、观光采摘大棚里有孩子们奔跑、嬉戏的身影;“荷间坊”“河畔人家”“老院子”“城南小院”等民宿农家小院烹出乡村美味,吸引游客落座。
  一个干净整洁、风光宜人的美丽乡村华丽转身,火热的乡村旅游不仅让游客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带动了餐饮、民宿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这正是上桥镇牛家坊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结出的硕果。
  “春推木犁夏挥锄,秋舞镰刀冬抡镐”。6日,在位于上桥镇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的牛家坊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犁、耙、石磨盘……一件件农具,一个个实物,传递着传统农耕的浓厚气息和悠久的文化根脉,吸引着采访团记者们的目光。
  “这和我之前去过的博物馆太不一样了,以前是听爷爷奶奶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直到今天我才亲眼看见这些,有了更具体和生动的认识。”来自宁夏日报的年轻记者马磊说。
  当日下午,牛家坊村党支部书记张少云驾驶村里的观光车,载着采访团的记者,详细介绍着村里的景物。正值深秋,阵阵秋风拂过,让人不觉有些寒意,可伴随着张少云的讲解和乡间景色的变化,大家的精神头起来了,不时拍照记录,兴趣盎然地看着眼前的一景一物。
  张少云是地地道道的牛家坊村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生计,他做过家庭装修的小生意。后来做家纺生意,提着两个大蛇皮袋子,装着当时最流行的枕巾、被套和床单,从吴忠一路卖到矿区。后来,颇有经济头脑的张少云开始涉足建筑行业,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他几乎每一次都能抓住机遇,生意也越做越大。
  张少云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大家都希望跟着他一起干,乡镇领导也给他做工作。就这样,在大家的期盼下,张少云由一名生意人成为基层村干部。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