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堂
说起行路,宁夏同心县的任何一位年长些的老百姓都会扳起指头给你说上一番,他们会从骑毛驴、坐驴车、骑自行车、乘手扶、搭班车、开私家车等交通工具的变迁一步步说起,再说到山间的羊肠小道、窄土路、砂砾路、油路、水泥硬化路、高速公路。他们质朴的话语中说的是变迁,说的是历史,这历史其实也并不遥远,就发生在目光可以回溯的年代。
同心县城至东部的下马关镇,路程也仅80公里。在历史上,1938年前,下马关是平远县县城所在地,从清末1874年设置平远县开始,到以后改名镇戎县、豫旺县。1938之后,县城迁到了现在的同心县城。因此,考察从下马关镇到同心县城的这一条承载着历史变迁的道路,更有历史文化的意义。
从同心县城出发到下马关镇原有一条小道,避开了窑山山峰,绕得较远,近100公里,主要路程是在窑山的黄家水村、套塘村一带的山谷里行走。70多年前,英勇的西征红军来到此地,解放了下马关,解放了同心,辗转两地时,走的是这一条便道,从留下来的资料可以看到他们当年清晰的脚印。西征红军用两条腿丈量着这条行程,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痕迹。
据《同心县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同心县一位姓苏的居民从上海买了辆自行车,这是本县的第一辆自行车,从此自行车进入了百姓的生活。那时,这里的所谓道路无非是将羊肠小道修葺得宽阔些,自行车、独轮木车能通行,双轮的畜力车也能通过。这里的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明长城边墙和烽火墩燧,没有可能感受过秦始皇命人修筑的“秦直道”遗迹的壮观,那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就像当年年轻的溥仪皇帝不知花费了多少黄金,买到洋人制造的自行车,为了顺利骑行,他要锯掉宫中妨碍的门槛一样。鲁迅先生曾写道:“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无论大路小路,这不经意间的通达,往往就会开启一个时代,一个启迪人类文明进入纵深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在“人心齐,泰山移”的时代,一条从同心县城至燕麦梁的盘山道路修通,铺上了砂石。养路队的师傅驾驭着他们的新“武器”,将路上不听话的石头子“治”得服服帖帖,这些乖巧的石子,与时代同行,默默地承载着时代的脉搏。绕过一山又一山,同心县的东部至下马关镇终于通了宽敞的大道。
上世纪60年代,从同心县至下马关公社这80公里的道路需要走3天,在梁家川大队、田老庄公社各住宿一晚。对于当干部的,“北京吉普”轿车较为稀缺的时期经常下乡的,对于在同心中学上学需要回家的学生,对于以做小买卖维持生活的生意人,这样的路需要艰难地一步步走下去,真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当然,回味缓慢的步行和中途的停顿,常有一些耐人寻味,值得回忆的故事,这曾是时代赋予的慢生活。
上世纪70年代前后,通了客运班车,这条路路险弯多,班车走得特慢,需要三四个小时,这条路上事故频发,某段道路还被称为“断脖项”,也让人们胆战心惊,不堪回首,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
行路难,坐车的人也承受着痛苦,还没上车,仅车内混沌的空气都足以让人畏惧。颠簸的行程也多了些晕车者,他们大多一路呕吐,临下车时,蹲下后就无法扶起身子,只是将一路的苦楚都吐出来,脸色蜡黄,像是害了一场大病,要几日才可恢复元气。再艰难的行程人们还需要行走,人们毕竟有各式各样的生活需求。出门坐车,成了一件令人畏惧的事情。
发展是缓慢的,“不怕慢,但怕站”。同心县城至下马关镇刚出城区10公里的路铺上了简易柏油,人们就期盼着,有朝一日全程都能变成平展的、不再颠簸的柏油路。80年代,人们唱着歌曲,向往“走在香港的柏油马路上”。按照同心社会正常的发展速度,人们大多以为这通柏油路的日子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或许这代人等不到,要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这是路的“乡愁”。当冬春干燥时节,路上的砂石再怎么努力也压不住往上跃起的飞尘,砂砾路就变成了酥土路,车辆只是轻轻驶过,尘土就会扬起,从窗直入,即使再为封闭的车窗,也挡不住这样的侵蚀。再看车内之人,有的围起头巾,身穿风衣,努力压制着咳嗽声,这是有经验的出行者。其余之旅客,抱怨着,伴随着颠簸捂着肚子哎哟、啊呀喊叫着,大声咳嗽着,车内已经是土茫茫一片。于是人们就强烈地盼望着柏油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泞,种种的艰难是当时同心行路难的真实写照。
这条道路有许多故事,需要我们有空慢慢道来,如“抗旱英雄冯建国”“断脖项”“王慢的桥”“白家湾的收费站”……
发展是可以跳跃的,“跨越式发展”则需要坚实的国家财政力量的投入。我们可以设想这样宏大的场面,因某个建设项目,许多的人、许多的车,都聚集奋战在这条道路上,他们清理路基、拉运砂石、转送水泥、浇水渗垫、铺灌沥青、摆设路肩,再增补上各种辅助设施,直至竣工。人们高兴地看到了这一条黑黝黝的飘带,而建设者们,又收起了他们的行李,运走了沉重的修路机械,奔赴下一个项目建设区。
经过些时日,同心县城至下马关镇的80公里的柏油路全部修通。坐车不起土,当夏风吹拂,凉意顿生,看远处青山绿草,各色庄稼竞艳,坐车变成了一种享受!
从下马关镇再往南,马高庄乡的一段道路进入了宁夏公路史的记录,“2005年12月30日,宁夏南部山区惠平公路至同心县马高庄乡三级油路改建工程正式通车,这是宁夏最后一个乡镇通油路,最后一个行政村通公路。‘宁夏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全部行政村通公路’。”这段道路不再拖宁夏的后腿,这句引用文字是记入志书的。
如今,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私家车也日益增多,各种功能车辆快速行进在宽阔的大路上,对公路提出了新的要求。路要硬,要宽阔,通行要通畅,仍要发展,仍要建设,仍要前行。
还是同心县城至下马关镇这段80公路的道路,近年正在进行升级改造,笔者写作时,升级改造仍在进行,所以有感而发,文要记事,记录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条路和跨越时空之下曾经重叠的道路就有了述说的必要,这是一条时空立体的道路。
如今从同心县城走下马关镇,仍是这80公里的路程,弯道取直,坡度降低、山头削平,安全级别提升,车速更快了,班车也仅需要一个多小时,开车者安心,坐车者舒心,出行成为了幸福的事情。昔日因为交通不便而无法运出或运输成本过大的下马关镇的土豆、预旺镇的西瓜、窑山管委会深沟村的红葱、王团镇山里的圆枣,现在已是外地人抢购的优质农产品。
福银高速桃山至同心段于2003年建成通车,同心县境内有了高速公路,之后同心至沿川子高速公路又陆续开通,同心人北走银川,南走固原,办事或走亲访友,当天就可返回。
出行越来越方便了,从高速公路出发到全国各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给自己增加幸福指数,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福祉,人们正从自己可以感知的交通发展中感知着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