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荣
“春节期间,小区内走亲访友的人多,如今社区把停车位重新规划后,市民群众大多数都会规范停放车辆,社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多亏了年前社区开展的‘文明停车绿色通行’主题活动。”2月19日,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新华社区居民强兵说。
“文明停车绿色通行”系列活动是新华社区不断深化社区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华社区把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成果转化为居民群众能享受的“文明红利”,让文明融入百姓生活,并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荣誉称号,居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李姐,我昨天走的时候,我母亲有点难过,您闲的时候帮我看看。”“没事,你安心工作,我这就喊上几个老姊妹去你家和你妈唠唠嗑。”……在上海市定居的王丹不能常陪伴在母亲身边,但她一有时间就会给新华社区“挎包敲门”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李澜打电话,请她帮忙照看母亲。
新华社区“挎包敲门”志愿服务队最早由社区退休老干部、党员组成,成员少、服务范围也比较局限。为了把“家门口”服务工作做实做细,社区决定将有特长、有技能的党员和居民等吸纳到志愿服务队中,努力解决小区居民生活各方面的诉求。“我们虽然做的都是些小事,但是能让居民感到安心、幸福,我们的服务就是有价值的。”该社区“挎包敲门”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马锋说。
同时,新华社区还推行“以志愿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以积分换服务”的奖励机制,有效带动社区周围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蔚然成风。目前,新华社区参与志愿者人数达1万多人次,受益群众达7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