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历史系教授白述礼
内容提示:
弘化公主是唐朝十六位和亲公主中,唯一唐高宗时期和武周朝时期两次回朝省亲的和亲公主。因为吐蕃占领了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锛请求内属,唐高宗让吐谷浑“徙灵州之地”。
咸亨三年(672年)弘化公主和诺曷钵迁徙灵州,唐高宗分别安置吐谷渾: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等吐谷渾王族,居住灵州城;安置吐后浑部落,居住安乐州城。
和亲公主两次回朝
唐史记载,弘化公主是唐朝十六位和亲公主中唯一出降藩王又得以两次风光回朝省亲,受到唐高宗、武则天两位皇帝的热情接待,并专门为她“设归宁之礼”的和亲公主。
1.首次回朝高宗接见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八月,弘化公主向唐高宗“表请入朝”,唐高宗专门遣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迎接。当年十一月回朝。
《册府元龟》记载:唐高宗永徽三年八月,吐谷浑弘化长公主表请入朝,遣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往迎之。十一月,弘化长公主自吐谷浑来朝。
唐高宗时期永徽三年(652年),弘化公主第一次回朝。来到长安,24岁的唐高宗,亲自热情接见了30岁堂姐弘化公主。弘化公主为长子请婚,唐高宗以金城县主妻长子苏度摸末,并任苏度摸末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长子成婚后,弘化公主又曾为次子请婚,高宗又以金明县主妻其次子。
2.武周时期再次回朝
大周女皇武则天对弘化公主更是特殊恩宠。长寿三年(694年)二月,71岁大周女皇武则天,迎72岁的弘化公主从古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二次回朝省亲。武则天赐姓武氏给弘化公主,改封弘化公主为“西平大长公主”,特别为弘化公主设“归宁之礼”。“还蕃”二字,证明弘化公主是二次回朝省亲之后,从唐朝长安、洛阳,返还灵州。
《册府元龟》记载:“则天长寿三年(694年)二月,西平大长公主还蕃。公主者,太宗族妹。贞观中吐蕃遣使请婚。至是,设归宁之礼也。”
除弘化公主之外,唐朝找不出有第二位两次皇帝恩准风光回朝省亲的和亲公主。例如,文成公主,就没有两次回朝省亲的弘化公主那么幸运,文成公主守寡在吐蕃又生活20年,始终都没有皇帝恩准她回朝省亲。
咸亨三年徙于灵州
大唐第一和亲公主弘化公主,贞观十四年册封、许婚,贞观十七年(643年)出降,与吐谷浑王诺曷钵成婚,先住今青海境内20年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与弘化公主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9年后,咸亨三年(672年)二月初八,唐高宗命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吐谷浑部落,“徙于灵州之境”。
《唐会要》记载:“咸亨三年(672年)二月八日。移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于灵州之境。置安乐州以处之。”
《资治通鉴》也同样记载:咸亨三年(672年),二月,庚午(初八),徙吐谷浑于鄯州浩水南。吐谷浑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寻徙灵州,以其部落置安乐州,以可汗诺曷钵为刺史。吐谷浑故地皆入于吐蕃。
唐高宗让吐谷浑王族“徙灵州”,而在灵州南“以其部落”建一座安乐州城,专门安置吐谷浑部落。建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建城需要时间。举一个例子,据明代历史文献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发大水,淹没故址位于今宁夏吴忠市古城村的古灵州城。于是,“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建的新灵州,即今日的宁夏灵武市。这座灵州“新城”(朱栴语),就非一日建成。
《明实录》记载:“宣德二年十一月庚戌(1427年12月3日),宁夏总兵官陈懋奏:灵州‘河水冲击,切近城下,恐致崩陷,难于守御,城东有地高爽宽平,请徙城于彼。上命工部遣官覆视,果当徙,俟来年春用工。’”直到“宣德三年二月甲子(1428年2月26日),至是城成,遂徙之。”这就是说,明朝第三次徙灵州今灵武市,自1427年12月3日,总兵官上奏宣德皇帝,决定来年春用工筑城,直到1428年2月26日,才“城成”,将近三个月时间。
据此,因为需要为安置部落建安乐州城,咸亨三年(672年)二月初八,应该是安乐州城建成,吐谷浑部落已迁徙,唐高宗诏命弘化公主和吐谷浑王诺曷钵及其王族最后迁居灵州城(今吴忠市)。
王族部落分别安置
唐高宗安置吐谷浑的政策与唐太宗安置突厥降户之策,既相同又有所不同。唐太宗如何具体安置突厥降户的呢?上层和部落,分开安置。《贞观政要》有记载,贞观四年(630年),唐灭突厥后,为安置突厥降户,唐太宗接受温彦博的“全其部落”“不离其土俗”的安抚策略,而把上层安置住在长安: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唐高宗安置吐谷浑的政策则是:一方面,吸取唐太宗安置突厥降户,上层集中与部落分别安置的政策,把吐谷浑王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王族与部落分别安置;另一方面,他没有把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王族安置在京城长安,而是安置在古灵州城即今宁夏吴忠市居住,部落则安置在灵州城南稍东一百八十里的安乐州城居住,安乐州城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红城水古城。
唐高宗的政策有两个作用:
第一,灵州至长安一千多里,灵州至安乐州只有一百八十里,吐谷浑王族上层住灵州城,比住京师,距安灵州城吐谷浑部近得多,便于掌控、管理吐谷浑部事务,便于及时解决、处理吐谷浑部落中的纠纷。
第二,吐谷浑王族上层住在灵州城,又便于唐廷通过灵州都督府,就地、就近监督安乐州刺史及其官员、吐谷浑王族上层的一举一动,便于控制吐谷浑。
为什么说吐谷浑王族上层住灵州城今吴忠?可由已出土墓志佐证:
第一,《弘化公主墓志》:“大周弘化公主、西平大长公主以圣历元年五月三日,寝疾,薨于灵州东衙衍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六。”
弘化公主“薨于灵州东衙之私第”,证明,弘化公主家住灵州城。诺曷钵与弘化公主是夫妻,唐高宗安排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居住灵州城。
第二,弘化公主和诺曷钵的长子《慕容忠墓志铭》:“吐谷浑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慕容忠,粤圣历元年五月三日,薨于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一。”
“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证明,吐谷浑第二代安乐州刺史慕容忠,也住灵州城,不住安乐州城。慕容忠与金城县主是夫妻,证明金城县主同住灵州城。
以上所说“私第”,是官员的住宅。“灵州东衙之私第”,就是灵州私第。“东衙”,有别于“城南浑衙”。“灵州东衙之私第”,就是灵州城东安乐州刺史府内安乐州刺史诺曷钵夫妇的住宅。“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也是灵州私第,是灵州城南吐谷浑第二代安乐州都督府内慕容忠夫妇的住宅。证明,从诺曷钵、弘化公主夫妇,到长子慕容忠、金城县主夫妇,都在灵州城居住。
第三,弘化公主之三子《慕容智墓志》:“大周故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智,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于灵府之官舍,春秋卌有二。”“灵府之官舍”。
“灵府之官舍”即灵州都督府的官舍。“官舍”是灵州都督府,为外官所置的住宅。慕容智是唐朝左玉钤卫大将军,保卫皇宫的高官。证明,吐谷浑喜王、左玉钤卫大将军慕容智,在京城皇宫宿卫因病临时回老家养病,回到灵州,证明灵州是他的家。
第四,弘化公主之曾孙《慕容曦光墓志》:“慕容曦光,以周载初元年(690年)岁次戊寅七月八日,生于灵州之南衙。”“以大唐开元廿六年七月廿三日,薨于本衙”。
“生于灵州之南衙”,即生于灵州。证明慕容曦光,及其亲生父母慕容宣超(赵)与姑臧县主,都住在灵州城。“兼知部落使”“薨于本衙”。本衙,即灵州之南衙。慕容曦光生在灵州、死在灵州,都在灵州城,证明慕容曦光家族,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及其父母家,都住在灵州城。
第五,弘化公主之曾孙《慕容明墓志铭》记载:“粤以唐永隆元年岁次庚辰七月廿七日,生于灵州之南衙。年五岁,以本蕃号代乐王。以大唐开元廿六年十一月十三日,薨于本衙,春秋五十有九。”“生于灵州之南衙”“薨于本衙”。
慕容明墓志记载,同样生于灵州之南衙,薨于本衙,同样证明慕容明的家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家,都住灵州城。
两位特殊吐谷浑王族墓志:
一位是金城县主墓志:“薨于部落”。“部落”自然并非“私第”,证明金城县主家不住在部落。前已述及,慕容忠与金城县主是夫妻,不言而喻,慕容忠家在灵州,金城县主家必定也在灵州。怎么解释“薨于部落”呢?《金城县主墓志》有答案:“抚临浑国,五十多年,上副所寄,下安戎落”。金城县主联姻和亲五十四年,她始终都在为“下安戎落”安抚吐谷浑部落而努力,证明弘化公主和金城县主婆媳都在为吐谷浑民族安定团结而操心,她们婆媳都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吴忠历史名人。
第二位是慕容威及其与夫人的合葬墓志:慕容威“终于长乐州私馆”,私馆也不是私第,是寄宿别的官员住宅,证明慕容威家不在长乐州。夫人“终于私第”,私第才他们夫妇的家,省略了灵州。因为慕容威曾祖父母是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祖父是慕容忠和金城县主,父母是慕容宣彻,几代人家都在灵州,证明慕容威夫妇“私第”也必然在灵州居住。
七部墓志佐证:弘化公主和吐谷浑上层王族的家庭成员,都居住在灵州城,不住安乐州城。
笔者提出唐高宗安置吐谷浑王族住灵州、部落住安乐州的政策以及弘化公主及其子孙长住灵州今吴忠的观点,已获8位专家学者认同:
著名隋唐史专家李鸿宾教授认同笔者的观点,还曾明确指出:“唐廷对待吐谷浑人的政策也分王族与属民两个部分区别对待。”“吐谷浑王族定居在灵州”。
著名吐谷浑史专家周伟洲教授也基本上认同笔者的观点。在与笔者交流过程中,周教授先是谦虚地说:“我未研究这个问题”。后来,又热情地花了一个下午帮笔者整理出土吐谷浑王族墓志21方之后,说:“基本同意您的观点!”
著名中国古代和亲史专家崔明德教授指出:“诺曷钵害怕吐蕃偷袭,不久又迁到灵州。唐高宗在诺曷钵部落所居之地设安乐州,封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
著名唐史专家、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认同笔者的观点,他说:“我同意白老师根据墓志材料所得出的唐政府将吐谷浑上层及部众异地管理的观点,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建议“还可细化”,吐谷浑上层除住灵州者外,子弟有入侍者,有在朝任职者,有派驻安乐州管理、安抚部落者。
著名唐代和亲史专家蒋爱花教授
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李宗俊教授指出:“诺曷钵去世之际,吐谷浑王室迁居灵州十余年”。
著名宁夏文史学者杨森翔主任说:“很有见地!”
著名武威文史学者王其英主任说:“白老,完全认同您的观点。”
《旧唐书·西戎·吐谷浑传》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八月)高宗遣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等救吐谷浑,为吐蕃所败,于是吐谷浑遂为吐蕃所并。诺曷钵以亲信数千帐来内属,诏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置大使,始徙其部众于灵州之地,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欲其安而且乐也。
垂拱四年(688年),诺曷钵卒,子忠嗣。忠卒,子宣赵嗣。圣历三年(700年),授宣赵左豹韬卫员外大将军,仍袭父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宣赵卒,子曦浩(应为曦光)嗣。曦浩(应为曦光)卒,子兆嗣。及吐蕃陷我安乐州,其部众又东徙,散在朔方、河东之境。今俗多谓之退浑,盖语急而然。贞元十四年(798年)十二月,以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慕容复为长乐州都督、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未几,卒,其封袭遂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遗诏将吐谷浑王诺曷钵石像列于昭陵陵前。唐高宗追赠其为右卫大将军,归葬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大可汗陵。吐谷浑王诺曷钵,陪伴弘化公主,在灵州城居住长达16年之久(672-688年)。弘化公主咸亨三年(672年)与诺曷钵徙灵州,至圣历元年(698年)逝世,长住灵州城今吴忠26年,享年76岁。
弘化公主和诺曷钵有五子二女:
慕容忠(648-698年),长子,封成王。袭父诺曷钵爵为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唐高宗封慕容忠为左威卫大将军,宿卫京师。娶会稽王李道恩第三女金城县主李季英。与母同日死于灵州今吴忠。
闼卢摸末,次子,慕容忠之弟。唐代吐谷浑王子。受唐封右武卫大将军、梁汉王。左武卫大将军梁汉王。娶金明县主。
慕容智(649-691年),三子。少年入侍,出仕皇帝左右,忠心效力。封喜王。左玉钤卫大将军。“天授二年(691年)三月二日,薨于灵府之官舍。”病逝于灵州城的官舍。享年四十二岁。
慕容若,四子,封元王。娶大唐陇西郡夫人李深。
慕容万,五子,封宣王。右鹰扬卫大将军。
长女不详。
次女,成月公主。生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总章元年(668年)十月七日,卒于长安兴圣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