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辉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们八七级林业专业的同学坐着学校新买的大轿子车,手里拿着小红旗,唱着歌,心潮澎湃。即将毕业的我们,第一次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芨滩林场实习。
林业中专四年,理论知识已基本学完,真要去接受大自然的考验,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实习老师说,要在毛乌素沙漠里给我们现场教学。毛乌素沙漠?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地方啊!班里的同学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期盼着。此刻,望着车窗外土地由绿变黄,植被逐渐稀少,年轻的心兴奋不已。
“下车!下车!”不知过了多久,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车停了。实习老师喊着:“男同学去推车。”我惊讶道,这么豪华的大轿子车还会坏?等下了车,傻眼了!茫茫沙海,一望无际。大轿子车的轮胎深深陷入沙子里,动弹不得,发动机嗡嗡作响,任司机怎么转动方向盘、猛踩油门,车都纹丝不动。全班二十几个男生轮番推车,用尽力气也才让车向前挪了七八米。
我们陷入困境,持续了八个多小时。司机的火气越来越大,实习老师在高温和紧张的折磨下,衣服都被汗湿透了。随着天渐渐黑了下来,有的女同学开始抹起眼泪,男同学唉声叹气,个别同学骂骂咧咧地说:“学林业有什么好,实习都没个好地方,还没到就陷滩了。”
“老师,我们出去报信求援吧!”班级团支部书记提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由我们五个男生组成小分队沿着公路,去白芨滩林场报信求援。
一路艰辛,我们终于找到了白芨滩林场场部。随后,林场派工人拿着铁锹,开着推土机将大轿子车弄了出来。
到了林场,同学们傻眼了,这哪是林场,其实就是一个废弃的“五七”干校。昏暗的灯光下,到处散落着杂七杂八的垃圾柴草,一排老式的砖瓦房被大树笼罩着,乌鸦、猫头鹰栖息在上面,不时发出凄厉的怪叫,仿佛啄着人的心。
迎接我们的王场长给大家大概讲了场里的生产和经营情况,然后,安顿我们住下。男同学住在单身汉家,女同学住在有女主人的家里。
第二天一大早,学校的汽车开走了,实习的同学被搁置在这茫茫沙漠里。按照安排,实习任务有三项:第一项是帮助白芨滩林场完成春季造林任务;第二项是进行榆蠧蛾解剖实验,了解榆蠧蛾的生活习性,掌握病虫害预防实践知识;第三项就是在沙漠中锤炼同学们的毅力,掌握造林全过程知识要领,适应更艰苦的工作环境……
在这里实习的生活,让大伙终身难忘。每天早上,大家精精神神出门,晚上则灰头土脸,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很多人回来后,直接躺在床上瞬间进入梦乡……这样艰苦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几个月。
这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同学们急切盼望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可以自由活动。有同学提议:“请同学们到我家玩,我家住在盐池县高沙窝镇郭记坑,离这有四十里路,半天就到了。”我们热烈响应。跟老师软磨硬泡,终于得到许可。
四十里路,走了一半,大家腰酸腿疼,又渴又累,都说怎么这么远,被骗了。那个同学着急地说:“不远,快到了,到了我家有面吃,有土豆泥吃……”听到这话,大家的口水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我说:“到同学家不能空着手去,家里有老人,得买点什么。”
“凑钱买肉吧……”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响应。所以,我们顺路到灵武县磁窑堡镇去打了两斤半肉,一口气冲到了高沙窝。
同学家有四间茅草房,旁边是高高的沙丘,我们站在沙脊梁上,低矮的房屋在庞大的沙丘面前,就像一只大象后跟着的小鸡仔。大家正在感叹自己的渺小,这时,同学大喊:“爹,我回来了!我是栓子!”
“快进屋。”栓子父亲热情地招呼我们。随后,栓子家人又是端洗脸水,又是忙这忙那,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栓子父母脸上也都是沙土,山里的水十分宝贵,他们平时都用淘米水洗脸,不舍得用清水,却毫不犹豫地让我们洗脸。
栓子父亲像个指挥官,一会让大儿子提水,一会让二儿子劈柴。他母亲也不闲着,张罗着和儿媳妇切肉、和面,家里热闹得像过年。我们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闲着,跟着栓子下地窖取土豆,土豆已经长出长长的芽,但这就是山里人最顶用、吃得最多的粮菜,有粮食的时候,土豆丝、土豆粉当菜吃,遇上干旱灾荒年份,土豆泥就是主粮,可以救一家人的命。
栓子家的灶房不比我们家里的灶房好到哪里去,只有烟囱和门,没有窗户。家里孩子多,泥台打的炉坑放着一口直径足足有一米的大铁锅,被烟熏得黑黑的,却十分干净。栓子父母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我们——荞麦饸饹臊子面。
“吃饭了!吃饭了!”栓子大声喊着。走远的其他人,听到喊声,循着香味,跑进了屋子。
灶房内,栓子妈麻利的动作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我很久没见的妈妈。“娃娃肚子饿了吧!快吃,多吃点,实习生活苦,放开肚子吃。”此时的我,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多坚强的人在母亲面前都是脆弱的。
屋子里太热,大家都端着大老碗,蹲在院子里吃。因为太饿了,也因为栓子妈的饸络面太香了,大家每人都吃了两三碗。面有嚼头,汤汁回味无穷,就连碗底的沙子也不觉得硌牙。虽然大家吃得很香,但我始终没有看到栓子的父母、哥哥嫂嫂吃面,栓子哥哥的小儿子说饿,闹着要吃面,还被他大嫂拖回了家……我知道,一定是饸饹面不多,只能紧着我们吃。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待客之道。
多少年后,回想起那灶房,以及大老碗里盛着的黑荞面,依然能真切感受到淳朴的人情人心。
在后来的三十多年里,栓子和我,还有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奋战在宁夏林业战线的战场上,山绿了、水清了、沙漠变绿洲了。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盐池县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县,栓子所在的高沙窝镇实现了脱贫致富,他们住进了带光伏板的院子,通了暖气,有了自己家的羊场,吃上了大米白面,用上了自来水,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是沙退人进、面貌一新,白芨滩治沙模式也被世界治沙组织当成经验传播。
三十多年来,我作为一个林业工作者,走遍了宁夏大大小小的山梁子、山沟沟,尝遍了各式各样的面食,只是再也吃不到那碗带沙子的绝味饸饹面。我知道那碗面里,有风的味道、沙子的味道、青春的味道、奋斗的味道。我一再回望,永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