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体重就是管好健康

——我市多位专业人士教你如何科学减重

版名:社会民生
    在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实训室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张超(左一)为学生实训减重的相关知识。

    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康复科(针灸推拿科)滨河病区负责人李登科在为患者做减重理疗。

  本报记者吴海燕王思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社交平台上各类减重秘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长期保持健康体重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何减重如此之难?什么方法才能真正科学有效?近日,记者走访了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吴忠市卫健委的多位专业人士,请他们为大家支招,揭开科学减重的核心密码。
  “营养+运动”是青少年减重的良方
  “同学们知道吗?腰围每增加1厘米,患糖尿病风险就上升5%。”3月19日下午,在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实训室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张超手持模型,向学生演示脂肪代谢的奥秘。
  “肥胖不是简单的体型问题,而是代谢异常的慢性病。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已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张超展示的案例触目惊心:一名19岁男生因过度肥胖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血氧饱和度最低降至78%,相当于每分钟呼吸暂停近20秒。
  课堂上,学生用手机现场计算BMI指数。每天两杯奶茶,晚上必吃烧烤的生活习惯被张超诊断为典型“致胖套餐”。“1杯全糖奶茶≈4.5块方糖,连续饮用1个月将增加内脏脂肪0.3%,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代谢周期长达60天,应严格控量。”张超说。
  面对学生提出“如何吃才能不胖”的问题,张超在黑板上画出“膳食金字塔”。他说:“每天保证300克至500克的蔬菜,相当于两捧西兰花,主食选择全谷物,膳食纤维含量是白米饭的3倍。”随后,学生分组体验“运动耗能测算”,通过佩戴运动手环进行15分钟跳绳。数据显示,平均消耗热量约120大卡,相当于慢跑2公里。“运动讲究‘有效心率’,建议每周进行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2次力量训练。”张超边说边现场示范靠墙静蹲等力量训练动作。
  针对“熬夜会变胖”的疑惑,张超展示睡眠剥夺实验数据:连续5天睡眠不足6小时,瘦素分泌减少18%、饥饿素增加23%,导致日均多摄入300大卡热量。他建议,建立“睡眠仪式感”,睡前1小时调暗灯光,停止使用电子设备。当学生讨论“控糖小技巧”的话题时,张超说:“预防肥胖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健康工程。”
  课堂最后,张超给出了五个关键要点提醒青少年科学预防肥胖:一是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等低热量、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二是多参加有氧运动,如爬山、打球、游泳、跑步等,以提高热量消耗;三是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四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五是掌握预防肥胖的相关知识,了解各年龄阶段容易发胖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做到科学预防。
  中医智慧引领科学减重新风尚
  3月20日早上,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楼前飘着淡淡的中药味。跟随着挂号人群,记者来到康复科(针灸推拿科),该科滨河病区负责人李登科正在为一名年轻患者把脉。“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脾虚湿困的体质,不能光靠节食。”他轻声叮嘱。
  现代人久坐少动、饮食失衡导致的痰湿瘀滞,恰如河道淤塞,单纯抽脂节食如同强行清淤,虽然在短期内可达到减轻体重、塑造身形的效果,但实际上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长远的隐患和问题。
  “中医认为,肥胖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李登科向记者介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肥胖被归为“痰湿”“脾虚”“肝郁”等范畴,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起居无常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肥贵人则膏粱之疾”的论述,揭示了两千年前先贤对生活方式与体态关系的深刻认知。现代中医融合药食同源、经络调理和养生功法,以“治未病”为核心,通过健脾祛湿、疏肝理气来调理身体,为群众提供了一条兼具科学性与文化底蕴的健康减重路径。
  “穴位埋线疗法是我院肥胖症治疗的核心特色技术之一。”李登科说,这项技术经过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专家的改良创新,已成为现代中医减肥的重要手段。该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植入可吸收的医用高分子线体,持续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效果。与传统针灸相比,其作用时间更长,效果更持久。临床数据显示,接受穴位埋线治疗的患者,遵医嘱调理,不但可以减脂、减重,还可以调理便秘、失眠等亚健康体质。
  “中药汤剂是我院肥胖症治疗的又一特色。”李登科说。该院结合患者体质特点,精选荷叶、山楂、决明子等天然药材,科学配伍,研制出系列减肥汤剂。这些汤剂具有健脾化湿、化痰降脂的功效,能够有效调节人体代谢,促进脂肪分解。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帮助患者减重,更重要的是帮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李登科表示,通过穴位埋线、外治调理和中药汤剂“三位一体”的综合疗法,实现了肥胖治疗“1+1+1>3”的协同效应,为更多患者提供了一条科学、健康的瘦身路径。
  在体重管理这场持久战中,中医提供的不仅是减重方案,更是一种回归自然节律的生活方式。当古老的养生智慧遇见现代健康需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体态的改变,更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尊重。
  科学减重是一场与身体对话的健康革命
  近年来,网络上充斥着“7天瘦10斤”“不运动不节食月减20斤”的速成法,而现实中更多人陷入减肥的恶性循环。科学的体重管理需要打破认知误区,重建与身体的良性对话。
  “很多人为了快速减重,选择极端节食,比如每天只吃一顿饭或只吃水果。”吴忠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王会银说,“这种做法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引发厌食症。”
  此外,市面上许多减肥药声称能快速燃脂。王会银提醒,减肥药可能存在副作用,如心悸、失眠、腹泻等,甚至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减重是一个长期过程,减重过程中应关注心理健康,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科学减重的核心原则为能量平衡,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完全不吃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反弹。”王会银表示,减重的饮食原则是低热量、高营养,应减少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等高热量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膳食纤维,促进肠道健康,选择鱼、鸡胸肉、豆类等低脂高蛋白食物,适量减少白米饭、面条等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运动是科学减重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的关键是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追求高强度。”王会银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此外,力量训练也必不可少,它能帮助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体重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需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培养正面思维,设定合理的目标与期望,避免完美主义倾向。学会感恩、自我肯定,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是体重管理和精神健康的双重保障。”王会银说。
  尤其注意的是,减重方案应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量身定制。“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不能盲目节食,应注重均衡营养和适量运动。中老年人应以保护关节和心血管健康为前提,避免高强度运动,注重饮食调理。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减重,避免因不当减重导致病情加重。”王会银说。
  减重本质上是对生命系统的重新校准。正如王会银反复强调的:“我们要管理的不是体重,而是生活方式。”当人们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用科学认知替代焦虑对抗,健康体态自然会成为良好生活方式的副产品。这场静悄悄的健康革命,正在重塑我们与身体的关系。记者手记:
  科学减重,其实是学会和身体做朋友。减重的根本不是和脂肪较劲,而是要学会听懂身体的“语言”。过去我们总把减肥当成数学题,斤斤计较卡路里数字,却忽略了身体是个活生生的生态系统。熬夜加班、吃饭狼吞虎咽……这些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都在悄悄打乱身体代谢的节奏。
  专家反复强调的“肠道细菌”“压力激素”,说到底就是让我们好好对待身体。就像种庄稼不能光盯着收割,得先松土施肥。当人们不再把减肥当做惩罚,而是学着给身体创造舒服的环境,健康体重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那些总反弹的减肥计划,缺的或许就是这份对生命的温柔理解。